訪談大稻埕永樂座耆老王添財先生(2011.09.16)


用戶插入圖片

大稻埕永樂座耆老王添財先生(台北/陳天來宅前,2011.09.16)

用戶插入圖片
(2011.09.16)經由大稻埕著名王有記茶行主人王連源先生的引薦,這天得以與何旻杰,朱思樺等學生助理們一起至西寧北路的崇善基金會拜訪永樂座耆老王添財先生。在樓下時,就有一騎著單車身手仍然十分靈活的老先生與我們親切打招呼。一起上了二樓後,也碰到他的後代王世銓先生。整個基金會基本上是個佛堂格局,我們先合掌禮佛後,才展開訪談工作。

做研究真的沒有僥倖,邱坤良教授在民俗曲藝裡寫永樂座文章已經夠水準,但總覺得少了什麼。這次訪談永樂座的王添財老先生解答了我的困惑:永樂座作為1930年代大稻埕首屈一指的劇院,其消失與228有關;永樂座是一座仿造法國劇院精美絕倫的有1400個座位的台灣人建立的大劇院,有450坪。說其髒亂不堪實有政治目的。
永樂座作為與第一劇場一樣,是台灣人建立的混合館劇院,除了京劇,南管,魁儡戲,歌仔戲外,也放映電影,來源可能是中國上海與日本片,但默片的辯士解說都是臺語。台灣人市街裡的藝術高度,同時是知識份子聚集反抗戰前日本人,戰後陳儀腐敗國民政府政權的地方。距離228即使經過了幾十年,王添財先生仍然十分保留地不願意多談永樂座在台灣人反抗強權歷史裡扮演的角色,基於研究倫理,我並沒有進一步追問。

但從歷史文獻也知道,組織台灣民眾黨的
蔣渭水的大眾葬,就是從永樂座開始; 而228事件前的遊行聚會,台灣菁英們就是在永樂座討論路線。永樂座的被徹底毀滅,雖然有經營不善於1962年歇業後基於商業考量拆除建築本體因素,但是到目前為止找不到一張全貌的照片,就令人十分懷疑其政治手腳。

王添財接著說,他的父親 王君樹先生是興建於1924年的大稻埕永樂座劇院的管理與室內設計師,擁有五分之二的股份,同時也是主要出資興建的茶葉富商陳天來先生的忠僕。永樂座三層樓建築裡的椅子都是他父親所設計與製作完成的。我問他:永樂座到底什麼樣子?王添財與王世銓異口同聲說:就是公會堂(今之中山堂)的建築樣式縮小版!正面三層樓,從兩旁西式樓梯上二樓,中間有lobby,可再往上至三樓;正前方舞台寬敞,仿造法國劇場舞台設計,下方有一層樓深的高度,深具音箱效果,劇場演出時完全不用麥克風。我記得顧正秋在永樂座轟動演出三個月時,唱著名劇碼玉堂春,鎖鈴囊和四郎探母等時,他的聲音可以從永樂座穿出一直到延平北路都聽得到!

王添財先生說。當年,梅蘭芳弟子顧正秋剛到台北時,本來要去中山堂唱,但唱了兩場就要求到永樂座唱,原因有二:永樂座舞台後方還有五層樓建築相連,能夠提供動扎上百人的戲班住宿;永樂座完全為了舞台設計,是開放式空間,中山堂是封閉空間,無法讓聲音較小的顧正秋完全發揮。王添財也記得日治時期放過的火燒紅蓮寺的上海電影,也有日片,但其實在永樂座都變成臺語片: 因為是默片,辯士(電影解說員)講的都是臺語啦!大稻埕作為台灣人市街,不講日語講臺語啦!

王添財小時候就常常銜父命出入貴德街的精美絕倫的陳宅送東西,拿東西,自由出入,可見兩家關係深厚。並且通過他的描述與帶領,我們終於清楚地知道了這到現在一張原貌照片都沒有的永樂座的確切位置與大致樣貌。王世銓先生用基金會的電腦調出資料,我請研究生旻杰進行現場記錄:永樂座被拆除的消失無蹤的永樂座,位於今日大同區迪化段三小段,地號234~274號;(應是舊地址),包括:迪化街單數號19~35號,雙數號20~38號,(現今地址範圍) 共19間,為永樂座地基範圍,地坪大小為1491平方公尺,換算成坪數約略451坪!整個永樂座方位為坐西向東!我和研究生們應該是台灣學術界第一個知道永樂座的確切位置,規模與內外裝飾的人。王添財甚至帶我們到永樂市場46巷對面實地踏查,真的是驚人的大。

之後王先生又帶領我們去大稻埕建設史裡非常重要的陳天來先生的宅地附近踏查,說了很多過去記憶裡的兩家往事,甚為珍貴。也走到永樂市場,說了日治時期就有的規模有幾百人可以同時住宿的永樂旅社的存在。也說了日治至民國永樂市場的變化。同時說了對於圓環的感情,認為永樂市場與圓環是台灣人在大稻埕的兩大指標地點,其衰落雖令人傷感,但仍須保持希望。在連續三小時的訪談與踏查後,我們深受感動地與王添財先生告別,對於大稻埕王添財先生的土地熱愛肅然起敬,我們後輩應該更努力保存台灣文化,當再次走在大稻埕土地上,覺得腳步特別紮實有力,夕陽餘暉,等待繼起的陽光(石計生後記,2011.09.17)。


訪談見證盛世大稻埕的王雲雕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盛世大稻埕的見證者(左:王雲雕,右:石計生,2011.03.12)



(2011.03.12)通過包括我在內都是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會員的老友蟲膠曲盤收藏專家台灣迷黃士豪,與蟲膠修復專家潘博士(啟明)等的熱心安排,這天我終於來到延三夜市附近訪談見證盛世大稻埕的王雲雕先生。受到兩位愛聽音樂,看電影的姊姊影響,現年八十歲的王雲雕從小耳濡目染,對於音樂與影像的品味很高,感覺很敏銳。昭和六年(1931)生於大稻埕現今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口的 寶藏興銀樓 家中,以一種好奇,認真的眼光看著當時就是台北最熱鬧,繁華的街衢之一的太平町通附近的一切。王雲雕是個標準的電影迷,寶藏興銀樓是日治時期赫赫有名的三大銀樓之一,店面寬闊,包括新民戲院(最早的太平座,後來的國泰戲院),雙連座,永樂座,新舞台,第三世界館(戰後的大光明戲院)和第一劇場等的電影海報,都會貼到他家的廊柱上,並且送上電影招待券。王雲雕因此時常去看免費電影,時常一年可以看兩三百部電影。作為閱聽人,王雲雕鉅細靡遺地說著他十四歲(1945)之前眼裡的大稻埕與西門町看電影的經驗,印證我的基本觀點:西門町主要是演國語(戰前日語,戰後國語)和西洋首輪電影,台灣人市街大稻埕則以歌仔戲,南管,京劇為主,一些混合館,如新舞台,永樂座,第一劇場亦有西洋電影放映。

王雲雕也確認了永樂座,原來九號水門的位置。特別清楚地說明了第一劇場,永樂座,中華戲院等展演空間的內部狀況,與在戰後大光明戲院看到洪一峰隨片登台的情景,也記得紀露霞的歌聲。與去看楊三郎黑貓歌舞團的表演,先是歌舞,後是話劇的演出。也記得戰後初期拿上海舊電影與西洋電影放映的情況,常常看電影時要等跑片的帶子,休息幾分鐘後才能繼續看。跑片的電影一路從西門町到大稻埕。

他甚至還記得四歲時和父親王師三先生一起去參加1935年,日本始政四十週年的台灣博覽會的場景,記憶力著實驚人。王雲雕特別提及台灣女性第一次燙頭髮就是在博覽會開始,他就讀過第三女高的姊姊就是這樣的摩登新女性。對於古典音樂與流行歌的素養均佳,看電影也聽音樂。也記得艾森豪將軍,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主角凌波來台北的歡迎旋風。也記得1945514日台北大轟炸時的大稻埕絲毫未受損傷,日人在他家旁鑿井取水備戰。重創的是日本人居住的城內,西門町雖也被炸,但奇特的是他最喜歡的電影院一家也沒被炸到。王雲雕完全知道二二八事件前後他家對面的黑美人就酒家,天馬茶坊,法主公廟等地的動態,並且說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天馬茶坊位置並非在現在的男裝社,而是更靠近黑美人酒家的位置。天馬茶坊有三層:第一層是茶坊,其實是咖啡廳,賣西式紅茶,咖啡等。第二層是歌廳,第三,四層是大稻埕著名辯士詹天馬家。王雲雕也提及去西門町的大世界館,芳乃館,新世界館,中央戲院,國際館看電影的情況。

王雲雕先生堪稱國寶級的閱聽人,我向來不願意只是做個研究訪談,當下暗暗決定要像尊敬自己親人般地好好記錄他那十分有代表性的家族生命史與大稻埕興衰的記憶。未來那一切,將就像王雲雕所說,當時放電影常會連續劇般分好幾集播放,我們將繼續去探訪他,聽故事。
(2011.03.13
石計生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