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時常自然來到的往昔:在楊牧老師家中

如同時常自然來到的往昔,這日來見楊牧老師,吃飯時,和老師一起喝了紅酒與啤酒,覺得酒量與時俱增。天南地北聊天就是不真的聊詩,飯後在老師家,聊了他應邀至北京大學的感覺,我也說我即將去南京大學講學,那裡有文化中國的某些千年掌故與我們總是不變的從土地親和而生的台灣意識。叢爾小島孕育像老師這樣巨大的身影,啟迪無數後繼的台灣年輕人。經由老師此次北京之旅,三本詩集與散文即將由廣西師範大學理想國出版集團出版,中國有志於文學與創作的年輕人終於有福看到真正絕對高度的台灣作家作品了。我說。老師說:學界裡,我記得你和我一樣懂德文,就送你一本我的新書: Die Spinne, das Silberfischchen und ich–Pinselnotizen。就拿著老師2013年新書和他合照,也第一次與師母夏盈盈, 老師一起合影 (2013. 06.22)。

用戶插入圖片
用戶插入圖片




臨界的頃刻: - 德譯本《蜘蛛.蠹魚.與我——楊牧的隨筆》
 
譯◎汪玨 圖◎阿力金吉兒

忽然,行走著的母親跟她的孩子停步了。飛機在山谷出現,那山谷之美孩子終生記得。母親把他從大路拉開,在斜坡找到一個掩蔽的地方,自己伏在孩子身上,怕他為流彈傷及。母親的愛,撫慰的母語,大自然與故鄉,這些都是1940年出生的楊牧生命中最可持信的恆常;終究成為台灣最著名的詩人。

但是何以他們可能被美國飛機攻擊呢?在哪裡?這場景發生在瀕依太平洋海岸的島嶼,台灣。

半個世紀之前遭受一個中國政府(清廷)割棄,而今天另一個中國政府則企圖索回。

這島嶼之美亦為歐洲人認知,稱為:美麗島。楊牧五歲之前這島嶼是日本的屬地,亦即美國的敵國之領土。

若干年後的另一頃刻。大地震撼搖著他摯愛的鄉城花蓮,台灣東海岸沿著太平洋的震區。這學童聽信讓人心驚的謠傳,海嘯將至,將吞噬這整個濱海地帶了。他坐在海灘高處,終於見證自己童年的原鄉依舊無恙存在。同時他警悟,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宇宙」引導他離開花蓮,在「一個非常遙遠陌生的地方,去探索,追求,創造」。地震最後的晃動使他進入某種狀態,「我似乎發現了什麼永恆的端倪」。又一次真實與心靈臨界的頃刻,使讀者難以忘記。

楊牧果然探索追求創造,對各種外國語言,各類文學,以及遼遠的空間,都感到好奇;但是同時他對美麗家園的認知,根深蒂固,「蟬聲和蘆花和簷滴和蜻蜓銜尾」──還有,中國文學。他在台灣開始研讀中國文學,旁及濟慈(John Keats),羅卡(Garcia Lorca);繼而躍向美國。

在西方攻讀人文科學,這是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許多台灣香港學生選擇的求學過程。可是反觀在中國大陸,比較文學家作家和研究西方人文歷史的學者如錢鍾書(1910-1998)、季羨林(1911-2009)等人,他們幾乎沒有後繼者,造成整個世代學術斷層的現象。原因就在於那裡缺乏外語訓練及實際與世界接觸的宏觀,再加上意識形態之圜堵,遂導致其文學的某種局部區域性,並且阻礙其思想之推展。

楊牧在台灣求學時代就已是知名的詩人和散文作者。他先後於愛荷華,柏克萊讀書進修研究;學習新的語言,以掌握新的文學──英文、日文之外兼習德文,中古英文,拉丁及希臘文。其後他定居西雅圖在華盛頓大學執教比較文學,同時也屢屢停駐香港台灣做訪問教學或任講座教授。

美國西海岸對台灣人的牽引力,在楊牧的〈瓶中稿〉一詩裡有極動人的描繪。每一層拍岸的浪濤,對他而言,都與故鄉花蓮沙灘那片片弄潮的波浪切切相連;眺望可及,真實,卻遙遙千里之外。

另一處感人且詩意盈然的記憶片斷使我們恍如就在學童楊牧之側,觀看著那位雕塑木刻師傅。倏忽之間,一座手刻完成的木像竟轉變成了神祇,那神祇是男孩在廟宇裡不敢仔細觀望的;卻讓這孩子悟及藝術與詩的緣起。「詩是神話的解說」。

取之為題的文章〈蜘蛛.蠹魚.與我〉導引我們趨向又一段時間與文化的臨界頃刻。

楊牧埋首柏克萊都蘭樓攻讀西方中古文學,譬如,他節譯了德國學者庫爾提烏思(Ernst Robert Curtius,1886-1956)著作《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Europaische Literatur und Lateinisches Mittelalter)之一章,在樓底最下層的人文特藏室裡,他看到一隻誤闖進來的蜘蛛。他假想牠的命運:無助地垂吊懸掛在一線之絲上,恐怕再不能完成牠藝術品般完美的網;沒有同類相伴,除了書裡的蠹魚和這來自台灣的學者詩人。

校園外學生正「熱火朝天」高聲喧譁著遊行示威,而置身另一廣袤天地的楊牧,吸引他的是大街上幾家學術名著收藏豐沃的書店。一次,學生闖進大學圖書總館,揚言將把貯收著成千上萬張登錄書卡的屜櫃推翻砸毀。楊牧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凜然無畏記憶深刻,他(她)們繞著卡櫃圍成一圈,誓死保護這些書卡,同時也是維護他們職業的尊嚴,不計生命安危。他們成功了。事件以口舌議論爭辯作結,流歸塵沙。

令人同樣印象極深的是,當他在歐洲語言文學的迷宮裡徘徊逡行如那隻失落的蜘蛛,他可敬的導師──比較文學家陳世驤先生,及時點醒他鼓勵他,不要辜負他的才氣,忽略了創作。

楊牧的詩作數量極夥,並且屢屢加冕獲獎;這本精選十二篇文章的「隨筆」──如其副題標示,正是詩人沉思回顧的果實。

就像其他語文的偉大作品一樣,中文也具備著讓作者在一系列固定的文體之外,可以採用更多自在空間的抒寫方式。

「隨筆」,是一種周旋於短章敘說,奇聞逸事,遊記,論述或詩篇之間的文體。簡而言之,它包羅各種體裁,撰文者但需備妥水墨硯台,執筆直抒其思便是。

本書譯者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和汪玨(Wang Jue)2002年即已責成楊牧詩選精美的雙語本《和棋》(Patt beim Go)之迻譯,亦由慕尼黑愛文出版社(A1 Verlag, Munchen)出版。這次她們把楊牧涵義深奧多重,註釋諷喻兼涉中西文化範疇的作品,翻譯成流暢可誦的德文,殫非易事。

小說作者並漢學家洪素珊與來自台灣攻讀中國文學的汪玨合作無間。汪玨從事善本書工作(類似西方16世紀前之木刻本古書 Inkunabel),曾在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東方部與蠹魚為伍多年。對於楊牧文章辭面辭裡的了解詮釋,應可無虞。

企望從文集裡領略「中國情趣真味」的讀者,自當感受到西方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在作者的思想裡交融激盪後,潛發出的獨特風格和迴響。楊牧,史迪曼(Tilman Spengler)稱之謂「當是今世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他毋需以異端分子自居,亦不必拱列在中國主流文化旗下──洪素珊在跋裡的警語。

正當目前各種評議言論滔滔紛紜之際,這本作品更是亟需的增全補闕。因為它非但緊靠當下,也同時與千百年來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密密關照,接軌。

譯者共同撰寫的跋之後附有語彙和作者紀事繫年,增加了這本新譯本的價值,讓我們更接近楊牧──這位美國著名的紐曼中國文學獎2013年得主;同時也讓我們可以欣然稱之為:德語地區推介台灣文學的一方里程碑。

摘自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12/today-article1.htm

為大稻埕:我的學術研究史上最長一日訪談(2013.06.21)

用戶插入圖片

用戶插入圖片

右起:葉倫會,陳宗義,石計生教授,黃正敏和王連源,翁辰瞻(台北大稻埕王有記茶行,2013.06.21)

我的學術研究史上最長訪談的第一站:王有記茶行的焦點訪談:葉倫會(大稻埕海關博物館館長),黃正敏(惠美壽茶業公司老闆,戰後台灣最大茶業輸出公司,曾任台灣區製茶工業理事長,現任顧問),王連源(有記茗茶老闆)與陳宗義(陳德星堂董事長)。參與助理與學生包括朱思樺,周汝育和翁辰瞻。2013年6月21日早上十點至中午十二點。
經由大稻埕備受尊敬的海關博物館館長,在地導覽達人葉倫會先生的引薦,完成在王有記茶行的焦點訪談,參與者另有有記茶行王連源老闆,陳德星堂陳宗義總幹事,與惠美壽名優茶黃正敏先生等。收穫豐碩,十分感謝葉倫會老師。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朱思樺,周汝育,石計生教授,黃正敏,范德光和翁辰瞻。

中午十二點半用餐後; 三點到五點:在葉倫會老師好友黃正敏先生(曾任台灣區製茶工業理事長,現任顧問)的引見下,師生一行四人來到南京西路的製茶工業同業公會拜訪,現任總幹事范德光先生熱情接待,延續有記茶行討論,暢談台灣製茶產業的由外銷轉至內銷的過程,與1982年製茶業管理規則廢止,和政府還茶於農民卻沒有配套措施,造成台灣茶業由原來日治時期的產製銷分離到茶業加工等精製與行銷網路崩解,這歷史過程曲折迴旋,值得深入研究。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石計生教授,黃正,魯秀平和翁辰瞻。

然後下午兩點鐘至三點在黃正敏先生引見下,我們又到大稻埕甘谷街的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訪問,總幹事魯秀平小姐欣然招待,看到相當多日治時期台灣茶業的興盛史蹟,令人感動,也一起照相留念。(2013.06.21)

用戶插入圖片

右起:江秋瑩,石計生教授

下午五點到六點,我們師生一行四人今天到大稻埕著名音樂演唱家江秋瑩老師處訪談台灣歌謠與大稻埕事宜時,意外發現由江老師先生蔡嘉光所畫的非常精緻的霞海城隍廟繞境的油畫。江女士的公公蔡雲巖為日治時期台灣東洋畫畫家,作品多次入選台府展。戰後蔡雲巖淡出國民政府主導的台灣畫壇,轉而經營娛樂事業,包括創立五洲唱片(為洪一峰, 文夏與紀露霞等出過台灣歌謠唱片)與經營維納斯舞廳(位於北平西路的華山倉庫,今之華山藝文特區),當時鄧麗君都來駐唱。江女士講到霞海城隍廟繞境熱淚盈框,說當時人情味很濃,吃流水席吃好幾天,家家戶戶擺香案迎神,不管繞境有沒有到,非常熱鬧溫馨。這些珍貴訪談,從各方面深化了我的大稻埕異托邦視野,為未來更多研究打下基礎。而今天從早上十點到下午六點半的滾雪球深度訪談基本上破了我的紀錄,十分感謝助理朱思樺,周汝育和研究生翁辰瞻的參與紀錄,這是台灣文化台北三市街研究的紮實田野,也是找尋夢址的時空交錯過程。

(2013.06.21)

靈安社: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城隍爺聖誕軒社夜訪(農曆五月十三日)

用戶插入圖片五月十三人看人

靈安社: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城隍爺聖誕軒社夜訪(農曆五月十三日)

遶境是大稻埕的靈魂所繫:要脫離菁英主義咖啡茶室書空咄
咄思維,實際走入明治大正昭和到民國的我所說的大稻埕異托邦夢扯土地,從大龍峒保安宮到稻江城隍廟,走進時空交錯歷史轉門,沫浴生命潛能地氣。因此,沒有經過霞海城隍遶境洗禮者,不配被稱為大稻埕人。

靈安社是霞海城隍廟的軒社,在繞境時總是壓軸,從大正時期就是如此,以前只是在歷史文獻裡看到,這時親眼看到眼淚都要掉出來了。這裡面承載多少大稻埕異托邦百年來的靈魂在其中穿梭啊,雖然日治街道改正前的清代留下的普願街等已經消失,連日治的太平町通也沒了這名,但繞境的行走就是在成為歷史卻同樣地塊上反覆作用著一種超歷史的當下性,充滿夢幻意涵的張力,這就是我所說的夢址(dream site),在文化意涵特別深厚的大稻埕才能積澱產生的特殊位址,是充滿抵抗能量的台灣人市街。

用戶插入圖片用戶插入圖片用戶插入圖片

(2013.06.20 台北大稻埕)


1 2 3 4 ...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