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 《重陽立教十五論》今譯 (Part III)

王重陽 《重陽立教十五論》今譯 (Part III)

      石計生


 


第四:論合藥


 


藥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一溫一寒,可補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毉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著,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來生之報,吾門高弟,仔細參詳。


 


鍊功修道學全真的人,要記得我們是「醫宗」,醫藥是基本知識。所謂藥,是天地山林川流的秀毓之氣所在,孕育綠草樹木的精華。它們隨著自然春夏秋冬節氣變化而滋生,個性有溫有寒,對於人體的病苦缺失可補可泄;用藥份量的多寡,可以依照病徵的表裡來調整,找到最合乎人體頻率的狀態。若願意認真深入學習的人,就能隨緣解救別人的性命;但若不知上述道理自以為能醫人,反而讓人的形體受到損害了。


 


鍊功修道的人,不可不通達曉暢全真醫學的道理;如果不明暸,那對於修道一點幫助都沒有。如果沒有機緣理解全真醫學,無法幫助道學精進。就不要執著非要如此,真的硬要裝個大師樣子,見面沒事就說別人身體怎樣,烏雲罩頂,要多少錢才能治好,否則性命不保,這實在有損陰德功行啊!


 


這樣的話,身外貪戀別人錢財恆產,身內耗費過去積功累行得來的能量,今生若沒招致嫉妒惹禍的話,小心來世的報應,凡我全真教的門徒高眾,需仔仔細細地參考詳盡反省啊。


 


 


第九:論煉性


 


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則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捲,鋼錫得中,則劍可矣;鍊性者,體此二法,則自妙也。


 


能把心降服後還要好好鍛鍊它。心性的調理就像調整琴弦聲韻,琴弦太緊則一彈就斷,太鬆則彈不出聲音,心的鍛鍊面對外在世事與內在情緒變化如能鬆緊得宜,有距離地彈性面對,則就能像弦琴般讓身體運行彈出美麗聲音,找到真正的自我。


 


鍛鍊心性這事又像是鑄煉寶劍,放的鋼材如果太多劍一交鋒就會折斷,放的錫材如果太多則寶劍會捲起來無法使用,心的鍛鍊面對外在世事與內在情緒變化如能在剛強與柔軟間找到動態平衡,有距離地彈性面對,則就能身體運行像那份量得宜鑄成的寶劍,主持世間正義並且時間到了就不戀棧離開。


 


關於鍛鍊心性,若知道了如琴弦般調理內在氣之運行,與如揮動比例適中的寶劍入世去愛這個世界,心的安靜帶來身體的既出世又入世地行走,這就得到的自己的妙道。


 


第十:論匹配五氣


 


五氣聚於中宮,三元攢於頂上,青龍噴赤霧,白虎吐烏煙。萬神羅列,百脈流沖,丹砂晃朗,鉛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間,神已遊於天上。


 


再來我們談談關於道家身體。這有點難,會說得有點具象而囉唆,複雜,大家先聽聽,只要認真煉功以後就會與真正的自己身體/心靈遭遇。

當通過全真鍛身大法的先後天精氣神的交織,轉換,藏著各種能量等著開發的人體五臟,就能通過精氣神三元轉化凝結成五重真氣,聚會於中宮結成大丹,經由火候鍛鍊多時向上逆時針旋轉聚集於頭頂的上丹田。五氣朝陽,三花聚頂,從易學來說,後天離卦肝裡所藏的青龍象徵的力量,是先天真陰與先天青龍之合體,祂噴出紅色的雲霧,會與後天坎卦裡所藏的白虎象徵的力量,是先天真陽與先天白虎之合體,祂吐出黑色的煙霧,兩者的交織所產生。


 


這是身體不動則後天之精的保固,腎水則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身體不動則後天之氣自然穩固,而心火就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真正的心性安寂到極點則容易遊走的靈魂一旦安藏,而肝木則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忘掉狂妄追尋的感情忘記癡癡地愛則容易游離的魂魄能降服,則肺金就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這人體的四大方位的臟腑潛在的能量安和則心意穩定,而脾土所在的真意不動而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這由後天反先天,色身反法身所產生的五種真氣最後都聚集於祖竅,皆聚集於頭頂了。


 


當這一切都發生後,道家身體就達到高境界了。身體裡的眾多神祇羅列迎接你的到來,身體裡的經絡血脈流動沖刷乾淨,那真正的金丹大藥晃動明朗,陰陽變化之妙了然於心如此澄明,啊全真門徒們,我們的色欲身體這時雖然還在這滾滾紅塵人世間,但是道法所在的身體裡的元神已經雲遊於天上了。

以上這些關於道家身體的事情,聽來複雜難解,但要記得是建立在先前說的心的安靜之上,沒有了心性的降服與鍛鍊,光是知道這些身體有點神秘主義的術語與變化也是沒有用的末流之見,吾徒切記。

(待續)

(2010.08.15 重陽南山腳)


 

磻溪棲真:幸得清涼無垢地

用戶插入圖片

磻溪棲真(台北/重陽南山,2010.08.13)



故人別後信天緣,浪跡西遊住虢川。宛轉風塵過萬裡,盤桓岩穀洎三年。

安貧只解同今日,抱樸疇能繼古仙。幸得清涼無垢地,棲真且放日高眠。  
                                                                                                                             —
磻溪‧邱處機《蟠溪集》


 

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今譯




⊙ 石計生譯


六 「論合伴道」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
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

不可相戀,相戀則繫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
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

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
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乾打鬨
此三不合也。

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
為擇高明者,是上法也。


(今譯)
修道的我們是對生命終極意義有嚮往的人,這樣在一起了
本來就是要生病時相互扶持,你死了,我把你給埋葬
我死了,你將我埋葬。是命運選擇了我們才在一起
而不是先在一起而人為地宣稱我們的比肩

在一起不可相互愛戀,相戀會讓我們的心日夜相繫在一起
在一起不可以不愛戀對方,不相戀則情感日久就會疏離
將慾望的相戀提昇至愛欲的不戀,就得到了愛的真理,這樣就對了

人在一起,有三合,三不合
心讓人看個明白,用智慧處理危機,有志氣讓愛長大,這就是三合
心執著記憶的與形式的快樂,不用智慧面對命運,沈溺小愛小欲垂頭喪氣這就是三不合。

人在世間,要讓自己保持汪洋大海般的熱情,這全憑堅強的意志
不可追求眼前的短暫而順應人情,不可以將愛建築在相貌美醜上。

得到這樣的胸襟的人,就是愛的領域的高明之人。



八 「論降心」
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
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外不內。
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

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
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

住行坐臥常勤降,聞見知覺為病患矣。


(今譯)
常常我們聽到降服其心,是不動如山的淡泊,一片澄明。

毫不動心,因為,眼睛通過自己的安靜,看見的是萬物的本來樣貌。
心,有點飄忽,有點具體,有點神秘,有點現實,不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也不在我們的身體外面,沒有一點一滴的思念與想像,這很難
這就喚作安定的心,一點都不需要降服。

如果我們隨著環境變化而產生心境變化,就糟糕了,顛顛倒倒,尋尋覓覓慌張地在瞬息萬變的社會大海中拋錨定位,這就叫作亂掉的心。
一定要趕快翦除,不可以放縱這樣的心跟著你,後果是會把道德敗壞
嚴重的話連命都會跟著丟掉。

所以我們不管在家居住著時,走路時,坐著時,睡覺時都需常常練習降服你容易亂掉的心,其方法為何呢?要記得:

凡聽到的,看到的,知道的,感覺的所有都是讓我們的心生病的力量也。


七 「論打坐」
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

真坐者、需要十二時辰、住行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
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
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

能如此者、雖身處於塵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需遠參他人、
便是身內聖賢。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遊八表。


(今譯)
凡所謂的打坐,不是說讓身體端端正正坐著、眼睛閉起來念咒調息的意思,這是假的靜坐。

真的靜坐,需要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居家的時候、外出行走的時候、坐著看書思考聊天的時候、躺著睡覺安眠的時候,在這一切動靜的中間,必須能讓自己的心像泰山一樣不動不搖,穩居安靜,這是透過鍊功將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子緊閉起來,不讓身體以外的景象跑進來才能達成。如果有一點點的動靜與情緒思念,都不能稱為靜坐。

如果能做到這點,雖然你身處於紅塵俗世,也已經名列神仙的位置。不需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參神禮拜,你自己身體裡面就住著完美無瑕的聖賢。反覆操練,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就可以像蟬脫掉舊的殼一樣,迎向全真的新世界。

當你的身體內的金丹結成後,就能超越具體的空間與時間,在無垠的宇宙中自由出入,悠遊。


一 「住庵」
凡出家者、先須投庵。
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合暢、入真道矣。

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血氣凝滯。
需要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安之法。


(今譯)
凡是能夠達到萬緣不罣自己靈明,體驗「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境界的人,就是「出家」的人。這樣的人,隨時能在、隨時能離開,所以必須先學會行腳時的「投庵」。

庵的意思,就是房舍,就是讓心安住的地方,有形無形。是身體所以依靠休息的地方,當身體有所依靠,則你的心就會逐漸覺得安定,氣血運行和精神之間的流轉就會覺得通暢,再起身時可行更遠的道路,體會身庵如此移動自如,操練久而久之,就可以進入真正的修行大道了。

為讓身庵常在,凡是身體的動作,不可以過度勞累,過度勞累則會損害你的真氣。也不可以讓身體都停止不動,不動則會使得你的氣血凝結固遲,同樣不利真氣運行,需要的是讓身體的一動一靜都能適度,
然後可以讓你的心守住常態、安分守己。

這就是把身體當作住宅的安定你的心的方法。


三 「學書」
學書之道、不可尋文而亂目。當宜採意、以合心捨書、探意採理、捨理採趣。採得趣、則可以收之。

入心久久、精誠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踴躍、無所不通、無所不解。若到此、則可以收養、不可馳騁耳。恐失於性命。

若不窮書之本意、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說、誇訝才俊、無益於修行、有傷於神氣。

雖多看書、與道何益。記得書意、可深藏之。


(今譯)
學習讀書的方法,不可以為了找到所有的文獻而混亂了你的眼睛。讀書的方法應該先瀏覽資料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再以適合你的研讀心意的部份捨棄不相關的書籍;之後,探求合於心意的道理,反覆揣摩,再把邏輯的道理丟掉,只留下書的合乎趣味的精神部份。得到這樣書的趣味、印象,就可以把書收起來了。

那趣味、印象,放在你的心中很久很久,反覆揣摩,醞釀、發酵,有一天,很自然地你的心突然大放光明,洋溢著知識獲得的喜悅,智慧大開如汪洋之納百川,沒有什麼書讀不通、沒有什麼問題不能解開。如果你已經到了這樣的境界,就可以停止讀書,涵養心神眼睛,不可以繼續馳騁下去了,小心,再下去性命不保。

況且讀書不去瞭解書的原來的意思,只想要記憶很多、知識很廣闊,在別人面前說東說西,一副好像很博學的樣子,人家誇獎你、驚訝地說你是青年才俊,嗯,要注意,這些啊都無助於你的修行,而且會傷害你的真氣運行。

雖然看了很多書,對於修行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呢。因此修行之人,只要記得書的意思、印象就可以了,把知識深深地藏起來,像冬雨含苞待春的花。


十五 「論離凡世」

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

身如藕根、心似蓮花。根在泥而花在虛空矣。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矣。

今之人、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

言十五論者、警門中有志之人、深可詳察知之。


(今譯)
所謂的離開凡人的世間,不是身體的離開,而是你的心的離開。

我們的身體就像蓮的藕根一樣,心靈則像含蓄開著的花,
根,深深地紮在混沌黏稠的泥土中;而花,則飄逸綻放在迎風的
虛空裏

領悟到金丹大道的人就是這樣的:
身體,深深地紮在混亂糾葛的現實紅塵中;而心靈,則超越
一切在神聖不可測的境地安然流動

當今世上的人,執迷不悟,想盡辦法要長生不老
讓身體繼續在滾滾紅塵中醉生夢死,說這樣叫做離開凡人的世間
心靈卻一片混沌,實在是愚笨到了極點啊

這裏所提出的創立全真教的十五點注意事項,是要警惕
教門之中的有志修行的人,要簡單地活著、高明地想著
我們孤獨而清醒


(待續)

磻溪之境:漂淪無限,化鵬超度能幾?

用戶插入圖片

漂淪無限,化鵬超度能幾?


磻溪之境(台北/重陽南山,2010.08.11)


漫漫苦海,似東溟、深闊無邊無底。逯逯群生顛倒兢,還若遊魚爭戲。巨浪浮沉,洪波出沒,嗜欲入癡醉。漂淪無限,化鵬超度能幾?唯有當日重陽,惺惺了了,獨有沖天志。學易年高心大悟,掣斷浮華韁系。十載丹成,一時功就,脫殼成蟬蛻。從師別後,更誰風範相繼。

贊師 /邱處機《磻溪集》


1 2 3 4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