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活動:戀戀紀露霞:寶島歌后粉絲大會串


用戶插入圖片
戀戀紀露霞:寶島歌后粉絲大會串

主辦:東吳大學人文社會研究室社會地理資訊系統(SocGIS)中心

協辦:自由時報、美學策進會、堡壘咖啡。

地點:中山堂二樓堡壘咖啡廳(粉絲免費入場,需報名)

時間:2012.5.26(六)14:30-17:30

 

出席人:寶島歌后紀露霞


粉絲團:
吳阿明
(自由時報發行人)

王櫻芬(台大音樂所教授)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陳峙維(台大音樂所助理教授)

徐登芳(台灣著名蟲膠唱片收藏家)

陳明章(台灣著名黑膠唱片收藏家)

潘啟明(台灣著名蟲膠唱片修復專家)

劉國煒(資深音樂文化人)


活動內容:

(1) 粉絲大會串!凡攜帶紀露霞及6070年代台灣歌謠周邊(如海報、黑膠唱片

蟲膠唱片、錄音帶、剪報、歌本等)者,可參與抽獎,獎品內容包含

67日紀露霞中山堂個人演唱會門票,

(網站參考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2882)

紀露霞簽名等,如攜帶特別罕有周邊的粉絲,可獲得與紀露霞共同用餐機會。

報名專線:02-2881-9471~6108 周小姐

(2) 由學者專家針對紀露霞研究進行發表、並與粉絲一起和寶島歌后紀露霞對談。

(3) 現場展出紀露霞珍貴蟲膠、黑膠唱片、歌本、照片與目前學術研究紀露霞的

期刊與論文資料。


(4)
現場播放紀露霞罕見78轉、33轉唱片,為已經出土的歌后過去所唱至少一千

首歌的重要文化資產。

一坪大的唱片行

一坪大的唱片行
引自自由時報副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8/today-article5.htm 

◎庄腳人


最近東吳大學社會地理資訊系統中心的石計生教授舉辦「台灣歌謠數位典藏計畫成果展」時,寶島歌后紀露霞、擔任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與執行長的洪榮宏兄弟、關心台灣歌謠史的各界人士,與東吳大學及台灣大學學生等人齊聚一堂舉行座談。除了紀露霞分享其演唱生涯的心酸過程,及東吳大學和台灣大學的學生發表對洪一峰及紀露霞的演唱史研究,更有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學會會長黃世豪及其會員等,帶來昔時手搖留聲機在現場播放,座談會約莫歷時一個下午。


座談會中,除了讓人追憶昔時的台灣歌謠,亦對日本殖民統治與國民黨政權實施戒嚴時期的「禁歌」政策感到無奈。因時代的不同,對歌謠傳聲器的稱呼也不同,例如灌錄歌謠及伴奏音樂的,台語稱為「曲盤」,日語是「レコ─ド」、北京話是「唱片」。使用材料上,在石油化工的塑膠製品尚未出現以前,最早是用蟲膠來製作,後來改採從樟腦提煉出來的賽璐璐做成。曲盤的轉速最初是七十八轉,後來則有四十五轉,三十三轉,甚至出品沒有多久就被淘汰的十六轉。而一張曲盤兩面都灌有歌曲,只是轉速快的七十八轉,一面僅能灌錄一首歌曲,而轉速慢的一面則可以多灌幾首。


此外,播放歌謠的主機,也因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稱呼。台語叫「機器曲」、日語叫「蓄音機」、北京話叫「留聲機」,都使用手搖方式將其機內彈簧發條壓緊,然後慢慢鬆動,並用「曲針」插在「曲盤」上旋轉發音。曲針主要是以金屬製作,二戰時期因缺乏金屬,便改用削尖的竹材代替金屬。但二戰之後因科技發達,原來用手搖的「機器曲」(留聲機)被淘汰,而改用「電動唱片機」播放,後來更發明大小型「錄音帶」,繼而又出現「CD」與「DVD」。原先的唱片及留聲機成為了骨董,才有保存早期歌謠傳播器具的「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學會」等組織出現。


寶島歌后紀露霞及洪榮宏兄弟於會中相繼暢言昔時演唱台灣歌謠的經驗,早期灌錄唱片時,演唱者與伴奏樂團都要同時進行合作奏唱,若有一方出現差錯,便得重新來過。所以若一直出現瑕疵,就會沒完沒了。紀露霞還表示那時並不知道有版權及版稅的保障,因此灌錄一次僅獲得一百元唱酬。


歌謠之所以能流行、被喜愛,也倚靠唱片行出售唱片,因此座談會請來「第一唱片行」第三代負責人李玲玲到場分享。該唱片行擁有五十年歷史,面積僅有一坪大,早期李女士的父母就在一坪大的店面賣唱片,狹窄的店裡還設計有一層半的閣樓,其父母就在裡頭休憩。第一唱片行的位置是在當今台北市保安街與延平北路口,也就是前第一劇場的對面,它對台灣歌謠的傳播流行,功不可沒。所以本文以「一坪大的唱片行」為題之原因便在於此。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