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教授散文隨筆集《成為抒情的理由》出版與反應

◎ 本書出版後,已經引起了一些反應。除了楊牧來箋之外,有以下兩則:

(1) 民生報藝文版專訪

【記者劉郁青/報導】

詩人石計生(奎澤石頭)在網站「後石器時代」常隨筆寫些個人手札,原本是極私密的生活紀錄,卻被寶瓶文化社長朱亞君發掘,出版為《成為抒情的理由》散文隨筆集。裡面記載著石計生年輕時得到猛爆性肝炎被醫師宣判沒救後,卻開始接觸龍門宗氣功,開啟練功機緣,甚至跟隨師父到大陸拜訪中國數一數二的氣功大師張寶勝的奇遇。

石計生是社會學家,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年輕時執著左派理論,歷經解嚴前衝撞體制的時代,熱中社會運動。他也有抒情的一面,展現在他所寫的詩,他曾說「社會學是我專業的業餘,詩是我業餘的專業。」而接觸氣功卻和他過去所受的學術訓練完全矛盾,但也成為他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

石計生說,從1980年左右開始寫詩,高中同學都稱他「Crazy Stone」,後來他就將英文直接翻譯為「奎澤石頭」作筆名。1986 年接觸氣功是一個分水嶺,之前他有濃厚的憂鬱特質,但接觸氣功後,不只關注個人層次,寫詩也關心到「大我」的題材,眼界心胸大開,雖仍憂鬱,對人生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而練功也讓他讀社會學不執著於一家之言,以前只讀左派理論,現在則接受各種學派和理論。

《成為抒情的理由》是石計生心靈的三重奏,第一部份「心與落葉的方向」談接觸氣功的形而上體驗、第二部份「寫作者的道德」談人間的行走,「成為抒情的理由」的第三部份則是回到感情的沈澱。其中記載他隨師父王來靜到大陸拜訪張寶勝,經過氣功提點後,讓他有看著鏡子肉身可消失一秒的奇遇,讓他體會到身體其實並不真的存在,是隨時可以消失的,也讓他發現人世間沒什麼是執著在乎的,也影響他後來的視野整體改觀。

石計生預計年底推出新的詩集《完整的他者》,他說,這本詩集和《成為抒情的理由》是同一種思維、情緒下寫出的作品,一個是個人私隨筆,詩集裡則呈現他詩觀的轉變。

【2005/11/02 民生報】 @ http://udn.com

(2) 目前其中值得推薦轉載者,是下列網址的文章http://blog.yam.com/yinsp1006/archives/609470.html 此文作者把握本書的人間風景與閱讀哲思的某些面向,在公館/溫羅汀,展現閱讀後交叉文本為個人生活行腳思維的創造性轉化,文筆流暢而鬱雅,甚有個人特殊風格。這樣的閱讀,將《成為抒情的理由》發展成為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謂的「可寫式文本」。

⊙啟示 運詩人 著 October 19,2005

是嗎?再也沒有愛的能力了?但卻不為了傷害,而為了執迷於自己的存在姿態。為了這唯一的、絕對的、訴諸以靈魂為名義的、凝歛壓縮所有形容詞的卻已亡滅的存在?

→→石計生‧七日記‧成為抒情的理由﹝寶瓶﹞

剛從『極簡』回來,師大僻靜巷子裏的一家咖啡店,身上帶回了菸味,連同今日剛買的新書都一併沾染上,儘管我坐在非吸煙區。之前的男友菸癮重,當時我怎麼都不能忍受,而今坐在咖啡店裏,忽然我就妥協了。

來到『極簡』之前,下午我先去了另一家咖啡店,台大小福樓上,和L。

會遇見L是巧合,事實上在今天,上演了許多偶然與巧合。下午出門上日文課,途經台大誠品,旋即被吸入,勉強自己抽離出來。往前經過聯經,再度被吞入,全面79折,這次我出不來了,所幸翹了課,給了自己一個正當的理由,生日的人最大。於是我多停留了一分鐘,遇見了L,甚是驚異,後來轉念一想,兩個愛書的人在書店巧遇,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後來我們淡淡道別。

在新書區中看到一本書,上頭有一個鬼魅般的名字,跟了上來。久久聽聞的終於成為事實,中間雖然百轉千折,卻已塵埃落定。在心頭惦了惦,把書放回原處,不復拾起。

「此時此刻我必須急切逆流回溯,回溯那曾教我瞬間崩解,如今卻僅僅如同皮膚上淡淡沉澱的暗紅印漬的疼痛。是傷痕嗎?我甚至無法確定」(17)

推開玻璃門,大步向前走去,今日微陰,免去遮陽撐傘動作,雙手可以空出來大幅擺盪,標準遊手好閒者的姿態。往院子咖啡的方向走去,從新生南到建國南,經過幾條馬路、一些街廓,我就可以坐下來安靜讀書,直到打烊。過了辛亥路,我忽然停下腳步,覺得不能這樣,故作瀟灑的獨行者,在攤開的紙頁裏無聲對話,其他364天可以,在這一天我寧願軟弱一點。我掉頭往回走,撥了L的電話。

我掉頭往回走,遇見了以前的同學,遠遠我們就彼此望見了。等到接近的剎那,沒有久別重逢的驚喜,我們淡淡地微笑了,僅此而已。曾經熟絡,又疏遠,原由相當複雜,問題不在我們本身,而在於一連串的感情事件裏,劃分陣營,彼此帶開。她看起來有些疲憊,有些落莫。不知道是課業的關係嗎?待在那所守舊的學校,的確會將人磨滅殆盡;又或者是感情上的,想起了C曾說看見她與H在書店的親密舉動。我不希望是後者,並不是因為我與H的過去,而是我吃過的苦頭,不願她再重蹈覆轍,她臉上已隱約有我當年槁木死灰的徵兆。

「或許遙望正是在近看自己」(180)

喝咖啡之前先陪L去鳳城吃飯,他將今日的戰利品一本一本從背包裏掏出來,有如小叮噹的口袋,我十分驚奇他的袋子裏可以裝這麼多書。其中一本剛買的他已經在麥當勞開始閱讀了,上頭有他的畫線與筆記。對於L其實十分抱歉,我深知打斷愛書人的閱讀是非常不道德的,已經啟動的閱讀,被我蠻橫地截斷眾流,思緒如水濕了一地。

看L吃東西,總覺得有一種童真的、單純的幸福。譬如他盯著櫥窗蛋糕,瞬間點亮的眼睛;又譬如今天他對於一塊抹茶手工餅乾,普魯斯特式的執著。儘管後來同他討論東西文化『分類』的概念,L很專業地開了一串書單給我,儼然學者氣質。然而我暗暗偷渡自他身上,好支撐微寒下半夜的溫度,是他面對食物時的幸福感,氛圍,Aura,我今天說不清楚的『感應』,吉本芭娜娜的廚房,冰箱馬達如心跳般的恆定,母親炒菜的背影,剛放學餓壞的孩子,童年,夢。

「從來就是光芒走在一切的前面」(153)

在『極簡』深處,一張寬敞木桌,一盞黃銅雕花觸碰式檯燈,一杯冰桔茶,一瓶水與一只水杯,一隻貓跳到膝上,夜讀開始了。原本帶在身上的班雅明先擱著,移情於今日剛捕獲的,《成為抒情的理由》。也無所謂,一開始就是奎澤帶我認識拱廊街,認識咖啡杯的殘渣,認識Benjamin的印象空間,第一講從楊牧的《涉事》開始。

而認識石計生,要從閱讀中的高榮禧開始:「妳還記得去年夏天我們有一次去『畫布』聚會嗎?那時我坐在正對門口的位置,有一個人走進來,提了一大袋書,坐下來,聚精會神地看書。我會注意到他,是因為他的眉頭鎖得很緊,似乎正在憂慮著什麼。一個人專注且面帶憂色地閱讀,對我而言是一幅神聖且美麗的風景。我現在才發現去年那個男子就是高榮禧,他的憂鬱專注一如往常。那次之後我一人又去了畫布,翻到石計生自費出版的詩集,才注意到美學策進會。我不知道這其中的因緣早就存在了,那個低頭閱讀的凝重側臉,如今又出現在我的眼前。我一直在尋尋覓覓什麼,或許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姿勢。」(與C在紫藤廬「美學策進會」課上的筆談,寫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書後的空白頁上,因此留了下來。那天的講者是高榮禧,時間2002年夏天)

「總會在年後第一個台北尚不十分忙碌的早上,說是十一點吧,到你慣常去的星巴克,Starbucks,台電大樓對面那間。我走進自動打開的門,右手邊,靠落地窗沙發旁的座椅。你喜歡貼牆面窗,圈點書本,以看來帥氣莊嚴的氣宇,然後是滿心歡喜地坐在你的對面,通常需要小心;因為會有好幾袋的書,你持續二十年的瘋狂,以上千元買進來的好書,幾十上百塊就賣掉」(156)

我從來看不見自己,或許閱讀中的側臉也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然而我將永遠不會知道。一如高榮禧,石計生口中高挑英挺的讀書人,也不會知道他一個人的閱讀開啟了什麼?我也不會知道,在母難日的這一天,我翹了課,買了石計生的書,瞥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遇見不知為何鬱挹難解的她,想到了遺忘已久的H,與L喝了咖啡,竊取了一點他的幸福感,在咖啡館夜讀跨越了18日,重複了高榮禧的姿態…………是不是一種啟示?

「有目的的追尋時常會找到無限倒退的完美,生活中的偶遇可能因此讓那遙遠的距離成為當下可能」(142)

按:引文中的句子皆引自石計生《成為抒情的理由》,寶瓶2005年10月出版。括弧中為頁數。

◎ 繼二00三年博客來網路書店藝術批評類暢銷書《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左岸文化出版)後,石計生教授第一本散文隨筆集的《成為抒情的理由》,已於二00五年十月六日,由台北聯合報系寶瓶文化出版社出版,十月十一日在全台灣各大書店上市。

石計生《成為抒情的理由》詳見博客來網路書店新書介紹: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0911
誠品書店新書介紹: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011454009

在〈給夏天的信〉中,他寫道:「保持一種寫的狀態,是所有作者夢寐以求的,問題是怎樣的動力呢?悲歡離合可以是。皓首窮經可以是。我感覺的是你的力量是週而復始的來臨。並且時時變換面孔。秋天冬天春天等等。前生今世加上來生。我們是一體的輪迴。這種動力沒有起源。沒有邊界。深不可測。又淺顯易懂…」


這收錄於《成為抒情的理由》的篇章,是石計生教授╱奎澤石頭的散文與隨筆輯錄。本書收錄了他和氣功奇人張寶勝互動的經驗、和詩人楊牧的師友情緣、他在學生運動時代的日子、行走亞洲城市的觀察感懷…等精彩文章。石計生受過社會學的專業訓練,這使他面對人生起伏與世間哀傷之時,依舊會要求自己保持客觀冷靜的眼光;然而,他又是個筆耕不輟的詩人,詩是他解讀世界的方式,激越的情感也常主導了他的思維。詩人奎澤石頭和社會學家石計生在這本書裡矛盾、共存、統一。以這樣二元的思緒,本書作者寫觸及了宗教、閱讀和生活感懷。神性冥想、閱讀哲思、人間風景,交織共構出內心的迴旋;詩人社會學家心中自然流淌而出的三重奏,是生活中的一個頓號,也開啟了另一個諦觀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