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教授社會學理論新書自序
自序
自從二00三年七月動筆以來,本書經歷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終於在一個孤燈閃爍的寂靜深夜中完成了。一覺醒來,在楓樹與黃蟬花落的綠蔭盡頭散步,我幾乎無法相信這潛藏在學術與藝術創作生涯的間隙中的堂堂大戲,竟然能夠真的以近四十五萬字之姿出場;它所依靠的不只是書架上參考的上千本的理論相關書籍,而且是一種耑索真理的天賦與專心致志的毅力,雖然過程干擾與困難重重,我終究是親手拉開了首演的舞台了。
可以這麼說,這是迄今我所寫過的耗時最長,投注心力最多的書。社會學理論的書籍在台灣數目可謂不少,但是大多數是以外國學者的中文翻譯為主,國內學者自己所撰寫的並不多,本書算是少數中的一本。當兩年前老字號,聲譽卓著的三民書局編輯群至308研究室拜訪希望我撰寫本書時,秉持著長期在大學教授社會學理論課的經驗與學術研究的興趣,便欣然答應。在寫作風格上,我極力節制自己詩人的筆鋒;而以相對沈穩,邏輯論證清晰的方式導引文句但同時拒絕陷入令人打瞌睡的過度理性;也就是說,本書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本充滿個人文體風格的書,一本有創意的學術研究。本書是從一個台灣的社會學教授的角度,去旁徵博引把握整個西方思想的各種向度,並嘗試釐清各種流派的概念與立論基礎,凸顯每個理論家的特色。而在撰寫的過程中我發現,不論任何偉大的寫作者,事實上都無法將所有的社會學理論家納入書中,其原因除了必須顧及一本書的篇幅之外,還包括英美與歐陸的理論家間明顯的對峙,所造成的輕重取捨的各家說法都有所不同;這使得我在選取本書的理論家時顯得特別躊躇與謹慎,所求的是將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家介紹給讀者,幾經變動,仍然不免割捨一些事實上十分重要的大家:如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 1897-1990)、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和後殖民理論(Post-colonialism)諸重要理論家等。
在穩定下來章節結構與介紹人物,我的寫作並非是從第一章往下寫到最後一章的,而是有點像在擲茭一樣,過去兩年來,根據某種命定的感覺去拜訪某一位社會學理論家,和他聊天,喝咖啡,整理,做筆記,然後總是在靈光乍現時動筆,一氣喝成地完成對於一個思想家的撰寫,等到算一算篇幅,常常是三五萬字就誕生了,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困難的刪減的動作。本書撰寫時,通常都是在這樣的感覺中進行的;但也有例外,特別是在今年年初整本書已經接近完成時,我突然生了一場非常嚴重的病,那流行性感冒鬼魅般斷斷續續地纏繞著我令我咳嗽並且發燒不止,讓計畫中的後現代理論尾巴與結論的部分因此耽擱了約四個月。這期間的好處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撰寫此書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當我邊擰著鼻涕邊一頁頁翻閱著自己研究室左邊第三個抽屜的厚厚手稿時,起身如廁;虛弱的身體那天在蟬聲四起,忽然暴雨的黃昏時看見一道強烈的光芒從走廊盡頭的窗櫺射入,在磨石子的地板上映照出一道長長的光廊我在其中手執星巴克的薑糖小孩保溫杯呆立受洗心中浮現這段時間的前塵種種放棄獲得放棄獲得的反覆中,終於了悟這四十五萬字的跋涉所為者何?

石計生于外雙谿308研究室
二00五年六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