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演講稿(一)

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

石計生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e-mail: cstone@scu.edu.tw
2005.3.22

1.

我們可以這樣說,「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GIS)的存在可能,至少有兩個層次的理解。其一,作為建立在地理資訊系統這個新研究方法上的「應用社會學」 (Applied Sociology);其二,因為地理資訊系統所觸發的理論創新想像,而表述為一種「後現代社會學」(Postmodern Sociology)。而且,不論從操作經驗的應用,或者是詮釋後的理論想像,「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都仍然處在一個發展的過程,一種將長久以來被社會學界所忽略的「空間」(space)帶回來的發展的過程。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空間」不是指涉長、寬、高所構成的物理三度特質,嚴格來說是「空間性」(spatiality):是以社會為基礎,是社會組織和生產人造的空間(Soja, 1989: 79),是有目的的社會實踐,其中涉及人的生產、消費、心靈想像、記憶與其他種種活動的印記。

2.

社會學界的「空間」論述,過去最為著名的是芝加哥學派與紀登斯,除此之外,社會學界對於「空間」幾乎是以背景音樂的方式出現在所有的時間場景之中。一九六0年代的「芝加哥學派」(The Chicago School)是以人文區位(human ecology)的變項思維(POET; 人口、組織、環境和技術等)構築一個普遍化的都市化空間模型;但這些普遍性卻掩誘F城市問題的更為基本的特性,「這些具體性源自結點性、空間和權力的結合體」 (Soja, 1898: 153);而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1984)的「結構化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場所」(field)(借用空間來提供互動的場景)、「結點性」(nodality)(環繞在可以辨識的各個地理中心或結點的各種活動的社會空間聚集或凝集)、和「地域權」(包含諸如主權、財產權、行為準則、監督和權限等列舉的概念的各種暗示)等形構成一個多層次的具體地景,產生一種以距離為秩序的空間—時間形式遍佈於人類互動的生活場景,嘗試在「結構」與「行動」之間找出一個具有時空延展性的動態過程,可以說是少數能隨著歷史的創造,將權力注入空間的創造的闡釋的社會學者。但是,總體來看,不管是偏向實證的芝加哥學派或朝向理論的紀登斯,都未能在具體與抽象兩方面達到一個真正的空間掌握,這是我們覺得有必要提倡「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的原因。
著名的美國地理資訊系統軟體開發公司「環境系統研究所」(ESRI;Environmental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集大成地定義地理資訊系統為「一種對電腦硬體、軟體、地理資料、和個人設計的組織化收集,以便有效地捕捉、儲存、升級、與掌握所有形式和地理關連的資訊」(GIS is an organized collection of computer hardware, software, geographic data, and personal designed to efficiently capture, store, update, manipulate all forms of geographically reinforced information.)(ESRI, 1999)。這個偏向操作性的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目前理解地理資訊系統的特質的實證思維代表,也是地理資訊系統的作為一種「應用社會學」的可能,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1) 地理資訊系統不只是一套「工具組」而已,它雖然建立在現代的電腦科技上,同時也是「個人設計與創新」的場域;(2) 地理資訊系統的處理資料是「所有形式和地理關連的資訊」,這意味著系統某種程度的「地理中心主義」,即所有的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資料,最後都是以「地圖」(map)的形式出現,而就GIS的現代電腦特質而言,它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數位化地圖」(digital map),就社會學而言,我們所繪製的是「數位化社會地圖」(digital social maps)。

從應用的層次而言,社會學研究的依靠電腦套裝軟體的趨勢是在二十世紀的九0年代後越來越明顯,最好的例子是社會統計學(social statistics)的隨著資訊技術進步而產生的詮釋與教學的質變。在SPSS和SAS等統計套裝軟體相繼成熟問世之後,學習統計學不再是數學公式推導與繁瑣的電子計算機計算求解的過程,社會統計學回歸到經由電腦報表的結果分析與詮釋,在觀念層次上進行澄清與思辨;並且,我們越來越發現,伴隨著電腦套裝軟體的商業鉅額利益與技術介面不斷進步,從供給到需求面的依賴不斷增加,以致於到今日去想像一個和統計套裝軟體無關的社會統計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們說統計套裝軟體是社會學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上二十世紀的一大突破;那麼可以預言,同樣是套裝軟體的地理資訊系統將會是二十一世紀社會學應用研究上的新突破,而且因為它的介面的開放性(幾乎可以容納各種型態的資料)、與「地圖」所突出的「社會空間」(social space)性質(在空間的基底上容納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的變項與研究取向),使得地理資訊系統超越原來我們所認知的電腦套裝軟體只能在量化研究上取得進展的刻板印象,從而產生了方法「跨界」量化與質化、「跨界」各種學科意識型態的可能性,GIS的動能遠遠超過實證的芝加哥學派的想像。

從資訊技術進步角度而言,相對於二十一世紀的地理資訊系統,二十世紀產物的社會統計套裝軟體就顯得傳統、落後而有點不足了;我們所曾經滿意的電腦統計分析報表的函數、係數與參數的詮釋與理解,在地理資訊系統的圖像化空間展示面前看來過於抽象,即使所謂的「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田野調查的文字敘述也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於圖像追求與消費的魅力。就像有了SPSS的電腦統計,人不可能回到手寫公式計算求解的時代;有了GIS的空間分析,人也終將發現要回到面對SPSS抽象的係數與冰冷的文字的不可能性,這真的如「潘朵拉的盒子」般,一旦被打開後,要回頭已經很難了。在一個「後GIS時代」,傳統社會科學空有量化與質化的研究方法,但是十分欠缺圖像思考的能力;空間感喪失的結果,使得社會科學的諸範疇(政治、經濟、社會、心理、人類學等)各自為政,是以所謂社會科學科際整合乃成空談;地理資訊系統提供此傳統社會科學的困局的一個可能解決方案,即GIS能以創造共同的座標系統構成地理圖形的「空間資料」(spatial data)與連結的「屬性資料」 (attribute data),將不同科學的衡量指標用類似SPSS的延展式表格(spread sheet)方式加以標準化,再進行「空間資料」與「屬性資料」的對應與轉化。地理資訊系統的「屬性資料」的開放性(openness)是其一大特色,就定義而言,「屬性資料」是幫助我們描述那些在空間圖像中被觀察的物體的資料,但這些屬性資料的型態(types)卻是非常多元:它可以是在SPSS中常用的「數字」、也可以是質化研究中的「文字」、更可以是「聲音」、「照片」和「影像」等(【插圖一】)。多元化的「屬性資料」,是在和「空間資料」-地圖關連-的空間上物體的特性。並且,這裡所說的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的「應用」特質並不滿意於只是「描述」空間上的屬性資料分佈,而且還在實證主義的意識型態下要求進行一種能夠在空間上進行「因果」分析的能力,這些,就必須依賴GIS的「空間分析」(spatial analysis)的能力。

這裡,我們有必要讓GIS與米爾斯(C. Wright Mills, 1959)的「社會學想像」相會,以看出其新的意涵。米爾斯的「社會學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幾乎是所有學習社會學的人必讀的經典觀念,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一種社會學根深蒂固的「意識型態」。「社會學想像」根本上是一種基於理性的「非空間」(non-spatial)的社會想像,是「一種思維特性,有助於個人使用資訊以發展理性,以便對於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和個體自身所發生的事獲取理智的總結。」(Mills, 1959: 11) 這種社會想像的參考座標並且是從屬於「時間的」 (temporal)個體歷史與傳記的交叉中的社會關係:「個體能理解自己的經驗,而且只能通過自己在自己的歷史時期的定位來判定自己的命運…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是代代相傳的,他的生命會超越一種傳記,而且他會跨越某種歷史順序。」(Mills, 1959: 12)而地理資訊系統的空間力量引入社會學之後,讓我們產生了一種超越米爾斯的「社會學想像」的新境界:我們第一次可以將原來的「非空間的」、「時間的」社會想像,不論是以量化的變數(variables)形式或質化的文字描繪依其空間相關位置,在數位化地圖上呈現出來,成為一種「空間的」社會想像。特別是在量化的領域,過去社會科學的分析過於平面化,不論我們採取複雜的群聚分析(cluster analysis)、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或時間序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均無法突破呆板、珊磢滲岈I。雖然很多技術的問題仍有待發展,圖像化的地理資訊系統,作為傳統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的基礎,揭露了各個學科的共同區域空間的特質,創造一個「思想的共同操作平台」,不是傳統的統計數字的分類或質化研究的文字推論分析,而是能夠跨學科、跨方法、高度整合性、開放性、極具應用性和可操作化的空間、區域上的分類、計算與詮釋,使我們的社會學從抽象走向實際的空間形式與內容,在人們真實生存的地方基礎(local base)上,進行操作經驗研究、想像、判斷與結果詮釋,這我們就稱之為「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這是最為直接的、通俗的、流行的、一般能夠接受與理解的表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