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台灣歌謠楊三郎的傳人作曲演奏家紀利男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在公館胡思二手書店訪談台灣歌謠著名作曲家楊三郎的傳人紀利男(和寶島歌后紀露霞, 2013.04.05)。

雲林水林鄉人的紀利男,生於1940年,19歲時因最被楊三郎讚揚與推崇的寶島歌后紀露霞介紹加入楊三郎的黑貓歌舞團,因受楊三郎賞識個別教導一年,從音樂方面完全一張白紙,到能懂樂理作曲,吹得一手好薩克斯風。說在黑貓時期,時常跟著全省巡迴演出,時常看見楊三郎趁夜黑人靜起身作曲,也曾看過他和作詞家周添旺一起邊喝酒邊推敲如何用戶插入圖片把詞曲搭配得當地創作的歷史鏡頭。紀利男說,自己歌曲雖做得很多,包括余天的又見黃昏與鄧麗君的後悔愛上你等名曲,卻不太敢做台灣歌謠,原因就是被其恩師楊三郎和周添旺的艱辛創作過程給嚇到。直說:台灣歌謠真的很難做得好啊!這更顯露楊三郎被紀露霞唱紅的望你早歸,孤戀花和苦戀歌等名曲之珍貴。紀露霞與紀利男雖無血緣關係,卻以姊弟相稱,原因除了雙方父親熟識外,還有紀利男加入黑貓時,楊三郎看他沒有樂器,就拿了一張當票給紀利男,叫他自己去當鋪把那價值800塊薩克斯風贖出來。1959年,紀利男才高中畢業,當時沒有錢,就去找已經紅透半邊年的紀露霞借: 那天我去找大姊,說要贖出薩克斯風。只見紀露霞睡眼惺忪,穿著睡衣出來說,要多少錢?就二話不說拿了八百元給我。這樣對我好,我一生感激。有了那隻薩克斯風,我的音樂生活才開始。紀露霞說:我那時也沒想這麼多啦,當時唱一首歌一百元。當時有那些錢,就給他了。
      1960年,紀利男退伍後,先在國內發展,1971年帶台灣樂團到了新加坡的海燕歌劇院成為音樂指揮兼節目總監,大量引進台灣的一線國語,台語歌手至新加坡,一待就是十年,票房奇佳。到現在他還把新加坡當作第二故鄉,常住那裡。後來想更上一層樓,1978年想加入日本作曲家協會,但是困難重重。當時紀利男就自己錄了兩卷自己創作的作曲錄音帶約四十首,送給會長服部良一聽。投票那天,紀利男說:服部良一問在場十幾位審查委員意見,沒有人反應。這時服部說,我把紀桑給我的音樂聽了,很少有人能夠做那麼多不同曲又保持水準,我看是有資格加入我們會員。你們看怎樣?會長都這樣講,其他人就沒意見,鼓掌通過,雖然掌聲很小。紀利男因此成為加入該會的第一個外國人,並於翌年榮獲日本古賀(正男)賞作曲賽首位外國人入選,且入選分數最高,當時是非常高的榮譽。紀利男尊師重道,感激其恩師楊三郎的教導,就把楊三郎請到東京去參與他的受獎儀式,傳為佳話。雖然如此,獲獎的紀利男卻打不進去排他性很強的日本流行音樂樂壇,將在新加坡賺的錢在日本花光後,就重返台灣。紀利男說,但我在日本學習到一件事,就是對做音樂的執著與細膩。我回國後做的曲台灣卻說我的太深了。我才知道台灣音樂落後日本三十年啦!1992年在台灣製作楊三郎台灣歌謠交響樂章,獲得金鼎獎,而紀露霞也是因為演唱其中的歌曲正式宣告從嘉義重返台北歌壇。這一切的因緣,都巧妙地說明了台灣歌謠的一段迷人的歷史,值得作記。(石計生後記,2013.04.05)


中山堂訪談海山唱片董事長鄭鎮坤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中山堂訪談海山唱片董事長鄭鎮坤先生(台北/2009.09.08邱婉婷攝影)

可以說是台灣流行音樂重要推手之一,1960年代,鄭鎮坤開始經營他的小小的海山唱片行,主要出版國語流行歌曲,如姚蘇容,謝雷和青山等歌手歌曲。1958年先設廠於三重光明路,過兩年後,因業務擴充需要更大土地空間,再搬遷至土城。他以刻苦敢拼的台灣精神隻身闖蕩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推銷台灣的如姚蘇容的今天不回家等流行歌曲,吃盡苦頭,終有所成。因為眼光獨到,願意在當時著作權曖昧的時代以明確的簽約,投資出高價購買作詞作曲人的作品,如洪一峰(舊情綿綿,淡水暮色等三十幾首),楊三郎,周添旺,李臨秋,林文隆,駱明道,陳和平,黃國隆,黃敏,劉家昌,左宏元,梁宏志(恰似你的溫柔),葉佳修(鄉間的小路)等等。也參與當時和唱片息息相關的台灣電影工業導演,如白景瑞,李行等的電影的插曲,主題曲製作,時常出入中影文化城的錄音室。更大手筆地從美國進口數十台最為先進的壓黑膠的機器,於土城的海山唱片行已經一貫作業(從歌手演唱錄音樂隊到按一個按鈕就全自動化壓片的機器,瞬間可以生產數百張黑膠唱片)的音樂工業,面向全台灣乃至東南亞的華人市場,鄭鎮坤的事業在1960-80年代的台灣唱片業,可以說位居龍頭位置,或者說,和麗歌唱片,台南的亞洲唱片行,都是當時台灣較大的唱片行。而海山最為特別的地方,可能是當時唯一具備海外市場經營能力的唱片行,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就自己設有唱片製作工廠。鄭先生說海山全盛時期,幾乎所知道的所有台灣當時流行音樂歌手都在他的旗下,如尤雅等,也包括校園民歌手,如潘安邦,蔡琴等等海山製作的〈民謠風〉民歌系列。而台灣唱片工業的沒落,則與政府未盡心輔導,卡帶的出現和盜版猖獗有關。
經由三重市公所蔡棟雄先生的介紹,在訪談中十分健談的鄭鎮坤先生所說出的大量的名字,令人吃驚地將我們原本以為是消長或取代關係的台灣歌謠(如楊三郎,李臨秋),校園民歌(如梁宏志,葉佳修,潘安邦)和所謂靡靡之音的國語流行歌曲(如姚蘇容,劉家昌,謝雷等)全部都攪在一塊了,成為一種並存的關係!這給我一個全新的研究視野,從音樂製作與產銷角度來看,在一個前卡帶的時代,像海山唱片這樣首屈一指的大公司,幾乎就是媒介迴路裡的關鍵樞紐,與電影,廣播電台,電視和歌舞廳產生一種共生的臍帶關係,在海山長達五十年的時光裡,它能夠吸納各種音樂流行形式,成為傳播的重要利器。台灣歌謠的重要作詞作曲者(洪一峰,楊三郎,周添旺,李臨秋等)出現在他的契約讓渡書中最令我驚訝,因為之前的訪談的印象都是台灣歌謠的作詞作曲者窮困潦倒,三餐無以為繼,但如果鄭鎮坤所出示的東西是真實的話,會推翻台灣歌謠研究裡的這種刻板印象。因為對後世理解這一段歷史影響深遠,我還需進一步交叉比對考證這一件事情。
但無論如何,鄭先生雖已經年近七十,但是和藹可親,甚為健談,在研究助理邱婉婷的認真整理,照相後,我想這一次深度訪談,又對台灣流行音樂史裡的六零年代的情況,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這樣一個既有理想又有衝勁的音樂人,我想我會再跟鄭老先生聯絡,抱著這樣的心情,跟他道別,因為鄭董事長還要去忙他的海山國際唱片的事業呢(2009.09.08pm2: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