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拉的水

「到了瑪拉,不能喝那裡的水,因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瑪拉。」  出埃及記十五章二十三節
 「主答應他的呼求,指示他一棵樹。摩西把樹丟在水裏,水就變甜了。」二十五節
    — 第四日閱讀圈,《舊約聖經》,〈出埃及記〉。2009.10.24

理想難言:我的朋友王作良



用戶插入圖片

美學策進會/台大現代詩社成員(右起至左:廖乃賢,王作良,高榮禧,石計生和許銘義,攝於美學策進會公館漂流木總部,1998.1.9)



    石計生




在看到連續兩天電視轉播著你的事情,生命裡偶而突發的暴雨激起破碎的漣漪,以難以計算的速度侵蝕著我們諒以蒙塵的記憶,刺痛著,那裡,友誼曾是我們淚水的護城河,高漲漫過防衛的寬度,終於深不可測的符號學就這樣經由媒體展現它的嗜血耗盡的威力,不斷挖掘,走到了我生命史裡影響我最深的朋友身邊,說的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之事。我所認識的靈魂深處的你,怎會在乎關於職業這類的事情,一九八五年,我們大三,你台大讀醫學系,我讀經濟系,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活動中心238,聽你慷慨陳辭關於戒嚴體制對於台灣民主的戕害,聽你朗誦我的詩〈燈罩中的燭火的歌—To a student leader and his comrade in arms 〉,說這詩寫得悲觀,應更積極;聽你朗誦我所暗戀的〈關於一個音樂家後裔的回憶〉,說這詩寫得過於浪漫脫離現實,愛不應完整於無可挽回的遙遠裡,愛應回到有彈性的體溫與把握。我為愛痛苦,你就騎著你那輛破舊的野狼機車讓我撐隻未削的長甘蔗如唐吉柯德的長矛半夜從廈門街帶我瘋狂把台北繞一遍之後去找尋愛嘶喊著哭泣著虛無飄渺消散於鹹鹹的海風之後晨曦浸在海裡跳出射出光芒我整個人就好了。你對朋友總是這樣義無反顧地付出。你為了學生運動差點被二一我們騎著摩托車去淡水聖本篤修道院那裡整夜看海我為你流下了可能惜別的淚。當我經由你介紹去杭州南路鄭南榕那裡幫忙編「自由時代」他焦慮抽煙來回踱步如頭被困在柵欄裡的豹至午夜我們一起回台大宿舍隔天醒來中午我沒去考總體經濟學期中考在醫學院宿舍下餐廳電視看到「警總五路攻堅,鄭南榕引爆瓦斯自焚身亡」我們預見了台灣追求民主的犧牲與悲劇。那時你是我心目中的巨人,彈著一首好蕭邦的優雅台灣人,深具文學氣質的學運領袖,行動派,我虛心但很難擺脫我的悲劇意識地嘗試去跟隨你的腳步。「Stone,我決心一輩子當反對運動的義工!你到美國可別放棄我們愛台灣土地的理想!」記得我要出國留學攻讀博士時,朋友送行時你跟我說了這句令我震撼至今的話。後半段我謹記在心,一九九九年學成時,我並沒有和其他台灣學生一樣留在芝加哥,留在美國任教,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台灣,因為是你教導我的,「可別放棄我們愛台灣土地的理想!」但你在台灣政治急遽變化的二十世紀末,竟然那十年間沒有去完成我聽你說了幾百遍的當醫生的下半部的考試,竟然全心投入從黨外轉為民主進步黨的大小選舉,從台北市市議員選舉至立法委員選舉,你那科學又詩意的腦袋不知為民進黨打下多少勝戰,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年你操盤的台北市議員選舉,還打電話至芝加哥給我要我用SPSS幫你跑社會統計設計了一套公式配票,竟然獲得7UP(提名七名全當選)的驚人戰績!然而,之後你仍然兩袖清風,一個正式職位也沒有,你竟然比我還浪漫地真的貫徹「我決心一輩子當反對運動的義工」的理想,即使民進黨腐爛到終於又失去了政權,背叛當年我們理想的託付,你猶仍在那裡平靜對電視鏡頭說話。這是早年你在活動中心238朗誦我的詩句時展現的美學精神延續,那時我們在現代詩社與大學新聞社,你同時還是大學論壇社的核心成員,這代表也只有你能同時跨越美學與科學,感性與理性,思維與行動。職業?孫中山,蔣渭水,謝雪紅,楊逵,秋瑾,那個熱血愛土地的革命者在乎職業?事實上以你的能耐政治上誰重用你,另一個政黨就很難在選舉獲勝,就要倒大霉。你在政治上的敏銳、精密、冷血判斷、貼近平民思維與確實完成行動的能力為這個時代僅見,我從你身上學到太多。在看到連續兩天電視轉播著你的事情,生命裡偶而突發的暴雨激起破碎的漣漪,以難以計算的速度侵蝕著我們諒以蒙塵的記憶,刺痛著,那裡,友誼曾是我們淚水的護城河,不必憐憫,而媒體所無法耗盡,觸及的是你的靈魂,他們不知道這一切可能是你所信仰的耶穌基督的恆久忍耐的入世修行旨意,他們不知道拾荒者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班雅明眼裡的最為激進,反諷資本主義,深具革命潛能的行動,他們不知道你身上蘊藏多大的顛覆世界的能量,在台北這個了無新意充滿八卦內耗習慣看好戲的城市裡,你那難言的理想,髣若陰雨鬼天氣眾人都感冒的世界裡等待能夠徹底殺死病菌的連續一星期的普照陽光,刺點般在媒體神話符號學的十字轉門底層閃爍諷刺現實政治的虛幻與有我們以光年計算其距離的永恆友誼,對你不熄滅的愛撐起的美學紀念碑。



(
二00九、四、十七)


 


 

愛上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1872-1919 )

◎石計生


事隔這麼多年重新想起妳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這天,是應我的恩師政大哲學系楊世雄教授之邀,來審一篇有關「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的碩士論文。許久不曾回來木柵,這個日夜秉讀妳的地方,熟悉的山勢導引,我走上百年樓間歇雨中的漫步,更為熟悉的一隻鷹在天空悠然盤旋。審完論文後的告別想著在第二國際的那個革命年代,妳這出身波蘭貴族的女性,從小瀰漫一種如楊老師在口試的評論中所說的「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從來無法有絲毫忍受」的馬克思主義情懷,十七歲時就帶領華沙高中的同學上街頭抗議不平等待遇。然後,妳的生命就這樣短暫如流星般劃過夜空,在為了社會主義,那終極目標奉獻一生被法西斯所謀殺而亡。

我記得妳是我第一個真正愛上的女性。記得還在讀研究所的歲月,我把妳這張青春時期的照片影印,放在男生宿舍的床頭書桌上日夜觀看用紅色的框。這符合妳「紅色羅莎」(Red Rosa)的稱號。妳一生被逮捕七次,從波蘭至德國創立了德國共產黨,並致力於工人階級意識的啟蒙,但是反對戰爭,主張以大罷工(mass strike)的方式取得勝利。「現代的人只知道1920年代之後的法蘭克福學派,但是之前二十世紀初的第二國際去很少有人去討論,當時一些偉大的思想實踐家,特別是羅莎盧森堡」楊老師總結繼續評論著。確實,在1896-1898年間,妳和修正主義者(Revisionist)伯恩斯坦在司圖加特會議上產生激烈的辯論。妳的批判大致如下:如果一但放棄了歷史辯證唯物論的整體觀(totality)–那有機的看待相互關連的社會結構與變遷過程–和放棄馬克思《共產黨宣言》的最後目標(final goal)–全人類的解放繫於每一個人的自由獲得解放–則修正主義就會墮落為立場搖擺不定的機會主義,在議會路線中逐漸脫離無產階級群眾的追求。伯恩斯坦的路線讓德國社會民主黨因此成立,成為現在德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先驅主張政黨,而盧森堡的路線因為她的英年早逝而成為一種美學姿勢。

我在這個閱讀妳的山頭反覆看著因雨昇起浮移的山嵐,逐漸記起了還是二十來歲的一個年輕人,在一個沒有網路的時代,是怎樣瘋狂地挨家挨戶蠻橫地搜索,我們那諒以蒙塵的愛。我記得特地好不容易去找到了一部藝術電影:由Margarethe von Trotta 導演的《羅莎盧森堡》,妳的傳記。清楚從影像中,看見了妳微跛左腳的堅毅行走,妳的與情人革命家李奧約吉西斯(Leo Jogiches )間的comrade and lover的波濤洶湧史詩般愛情故事,妳的在法庭上為反對參加一次世界大戰自我辯護的滔滔不絕竟讓法官為妳傾倒的演講魅力,妳的四處旅行演講為了喚醒國際無產階級團結起來的共產意識並告訴一怯怯然的年輕黨員說共產黨員當然可以結婚快樂過日子,妳的關在牢房裡時仍然鍾情於收集植物的葉子做成標本的認真,妳的遞給囚牢裡的女監托爾斯泰小說《安那卡列琳那》的不斷以讀書的女性主義啟蒙,妳的看見馬克思未完成的世界市場論點比任何人都早提出今日所謂的「全球化」理論在妳的《資本積累論》書中,妳的看見雪地裡一頭被主人鞭打的牛的淚水而自己也流淚地說無法忍受任何剝削與壓迫的意志力的美麗。

啊,羅莎,我在下山的過程,想起那個年代是如何為妳癡狂!那戒嚴時期和方才解嚴的台北,猶然有革命盼望的年代,妳的影子在我生命裡起了非常的化學作用。讓我通過了妳的懷抱看清了生命裡一些該義無反顧奉獻之事:所以在戒嚴時期的台大,投入了學生運動,面臨被逮捕退學的命運毫無懼色。因為愛上妳這個共產黨,和妳發生親密關係的方式是讓我的生命產生了越軌的大轉向,從一懵懂浪漫寫詩的青年轉而看見了社會的歪曲傾斜,被吸入了一個歷史的漩渦又從中再生而出。然後,我對妳的回憶與思念卻來到了這樣一個修正主義全面勝利的時代,伯恩斯坦的社會民主黨還非常活躍,他所主張的生活條件相接近的人形成「階級」的調整觀,就是今天資產階級最為流行的語彙「生活風格」(life style),而妳追隨馬克思所知道的生產關係的共同體的具有共同奮鬥目標的階級已經被分割成為邊緣化論述。

但這一切代表妳的理想已經結束了嗎?「生活風格」與資本主義的勝利又回頭來問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是如何從妥協中走向社會主義呢?這樣的表面上看來繁華富裕的台北裏面真的就是所有人都解放的富裕與快樂嗎?還是其中隱含著更為悲哀的故事呢?是不是修正主義的結果就是讓我們成為忽略弱勢,成為光鮮亮麗的原子化的個人呢?而愛上妳就是要和妳一樣,對於這世界的所有人保持一種義無反顧的愛,是整體地愛,而不是片斷地,有選擇地愛。是充滿自信,保持樂觀地,不懈奮鬥達到最後目標地愛,而不是搖擺地見風轉舵地愛。妳流星般劃過夜空的痕跡如此震撼永恆,這活生生的美麗,經過了八十年,卻又似更為年輕地回來這業已乾涸的人心了。然後,告別這片山城大學與知我啟蒙我的楊世雄恩師,我又回來到了車水馬龍的指南路上,在雨勢逐漸加大的昔日景觀裡跳上還在的236公車,懷著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心情讓自己顛簸上路,指向更為繁華忙碌的公館與士林,妳的一切隨著離開竟又開始如影隨形地醞釀發酵,想起的是從來不曾忘記的,關於青春歲月裡的一種持續傳唱的衷曲:愛上妳這共產黨的無上榮耀,「始終是一隻鷹」,只要抬頭,清晰可見。此致,敬禮。

2006/01/05

進一步閱讀:

羅莎盧森堡文章〈The War and the Workers: The Junius Pamphlet, 1916〉: http://h-net.org/~german/gtext/kaiserreich/lux.html

Margarethe von Trotta 導演的《羅莎盧森堡》1986坎城影展 最佳女主角1986坎城影展 金棕櫚獎提名1986德國電影獎 優秀劇情片金獎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1869/

Margarethe von Trotta 導演介紹: http://www.wmw.com.tw/2005festival/2005html/program/sub-program_ses1.htm

羅莎盧森堡圖書館: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uxemburg/

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 http://www.rosalux.de/engl/home.htm

著名馬克思主義思想家Paul Mattick 文章: 〈追憶羅莎盧森堡〉http://www.geocities.com/CapitolHill/Lobby/2379/rosa.htm

Paul Le Blanc文章:〈羅莎盧森堡和資本主義的全球暴力〉
http://www.laborstandard.org/New_Postings/Luxemburg_imperialis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