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一種鄉愁:臺灣歌謠的歷史社會觀察











 用戶插入圖片




陳君玉(1906-1963, 台灣歌謠作詞家,新文化運動左翼作家, 照片來源: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



國立政治大學慶祝台灣歌謠100年駐校藝術家系列活動(2011.05.04)


 石計生教授專文



 音樂作為一種鄉愁:臺灣歌謠的歷史社會觀察


石計生 /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音樂能夠穿越歷史脈絡情境,跨越政治鴻溝以及社會民情等藩籬在異鄉之地形成與原生地不一樣的文化力量。這種文化力量能夠引起共鳴,我將此種能夠引起共鳴的力量定義為「鄉愁」(nostalgia, homesickness) ,若將「鄉愁」指涉為「一種到處尋找回家的感覺」的話,那麼臺灣歌謠從日治迄今,就有源遠流長的找尋臺灣主體性的歷史。

 


臺灣歌謠,原則上我指的是在1930-1970年代之間,被唱片灌錄、廣播公司播唱等被納入「商業機制」之「臺語歌曲」。1934年,勝利唱片公司(Victor)由張福興(1888-1954)接任文藝部長後,與王福和陳君玉共同推動一種有別於當時日人喜以西樂伴奏的流行歌,而以漢樂器伴奏且結構短小為訴求,追求「適合臺灣民眾、教化民眾」風格的新樂種-「流行小曲」。創作出如演唱《白牡丹》的歌手─根根─,據說是稻江(大稻埕)名妓的臺灣藝妲所傳唱之傳統「小曲」風格的流行歌曲。我過去的研究發現,流行小曲並非如陳君玉所提僅僅模仿小曲而已,它同時也是當時臺灣其他流行樂種交混下的產物,其中尤以來自本土的歌仔戲影響最深。「流行小曲」的音樂作為一種鄉愁,與當時臺灣知識份子積極探討文藝大眾化的議題不謀而合。是臺灣人在日本殖民下的流行音樂史裡,第一次的「尋找回家的感覺」,是臺灣知識份子關注臺灣傳統文化,並嚐試以臺灣主體性做為思考的開始。這個風潮,一直到1937-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與皇民化運動後受到日本殖民政權的強力壓制而暫時告終。


 


戰後臺灣歌謠曾經盛極一時,陳君玉等開啟的傳統以「混血歌」之姿延續,這個詞彙的出現要「感謝」1960-70年間國民政府的推行國語(北京話)、歌曲審查與歌星證等迂迴壓制臺語流行歌的政策。「混血歌」一詞多指戰後翻唱外國歌曲之臺灣歌謠。不過,在我釐清日治時期臺灣歌謠發展概況後,更認為「混血歌」之定義及其內涵是具有時代演進之面貌。也就是說,「混血」一詞以及其現象更應該複雜定義之。一如我近年來所致力深入研究的洪一峰與紀露霞為例,發現兩人在生命史以及其外在時代脈絡、演唱曲目上相互參照,可窺得戰後初期,雖然臺灣歌謠走向「準全球化」─在經濟尚未達到真正全球流通,戰後初期政治上對於音樂流行控制、法律規範尚未制度化的1960年代,卻能在文化上多方面、多元化地吸納各國、各地的音樂曲目且以臺語為主唱出的過程─而呈現百花齊放的面貌:「日歌臺唱」、「美歌臺唱」、「中歌臺唱」、臺灣民謠新唱,甚至自行創作演唱。這些活活潑潑的通過多元來源的歌唱的第二次「尋找回家的感覺」,與其說因為「混血」而喪失主體性,倒不如說臺灣的有容乃大地以臺語為中心,吸納各方音樂泉源而形成自己特殊鄉愁與音樂風格。因此,臺灣歌謠雖然面臨政治現實作用下走向地方化與邊緣化,我認為,有一種「隱蔽知識」(hidden knowledge)─音樂人是有可能經由揣摩現實的風向而「迂迴地」展現其主體歌唱意志─而繼續延續鄉愁的追尋。


 


1970年後迄今,臺灣歌謠非但死而不僵,通過江蕙等臺語流行歌的受到熱烈歡迎,甚至逐漸有展現第三次「尋找回家的感覺」的新局,這是後現代化的零星現象,還是具有某種普遍性,值得持續進行歷史社會觀察。


 


 



松園


用戶插入圖片

松園(花蓮/美崙山,2010.05.08)



「多層次,複疊音的內面空間鍛鍊完成,終究獲得光鑑一切的太陽的能量,成為發光體自身,超越一切,又成為具體的一切,意象轉為象徵,醞釀,發酵,印象疊合,滿溢著色彩的美術與詩轉透明為秘密全部,以孤獨的幾何學,你引康丁斯基
對著登涉後的讀著〈松園〉的自己說:


 


每一個深入自己藝術傑作隱密內在的人,都是創建正向高空升騰的金字塔的令人歆慕的勞動者。


 


完全黑暗了的外面世界,這時一隻落單的台灣藍鵲不知從何而來到老榕樹上,熱情的紅嘴與搖擺舞動著長長藍白交間的羽翅如美麗的句子獨立彈奏著,在你窗外複疊音高,髣入雲霄。」

引自:石計生,〈孤獨的幾何學:楊牧詩的數學美學〉,楊牧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舉辦,2010.09.24-25





 

世界還在那裡:與我的社會學老師們



用戶插入圖片

從左至右:陳小紅教授,石計生與傅立葉教授(台北/木柵,政大,2010.3.8)

◎ 那日應陳小紅教授之邀去政大演講,以校友身份,那是很奇特的感覺:波西米亞人的心靈,一路從高雄中學,台大經濟系,政大社會研究所至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回來,說我覺得自己真的歸屬什麼地方是從來沒有過的。我的歸屬感總是來自於曾為我授業解惑的老師們。這次,一次讓我再次親炙兩位恩師:教我都市社會學同時是我博士論文的指導委員會老師的陳小紅;與教導我社會福利理論的老師傅立葉。那天,我想我從來沒有這麼用力地將我過去十年間的社會地理資訊系統領域整理演講過:像是一種感恩,一種回憶,那對過去的啟蒙的禮讚。1995年出國,再一次與兩位老師見面竟是這樣的2010年。我由衷地被這樣的機緣觸動,留下了這張難得的照片,那時我的心裡忽然想起一組年少時的句子:「世界還在那裡,消失的只是我們的輪廓而已。」那天離開時,雨忽然就在動物園站捷運開駛時滂沱地下下來,雨,落在全世界的屋簷上(石計生後記,2010.03.30)。

地理資訊系統與文化創意:石計生教授政大社會科學院學術演講(2010.03.08)


地理資訊系統與文化創意: 石計生教授政大社會科學院學術演講(2010.03.08)

地理資訊系統與文化創意

主持:陳小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講者: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人文社會學院人文社會研究室暨GIS中心召集人)
時間:
3/8()15:00~17:00


題目:地理資訊系統與文化創意


地點: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5樓國際會議廳
引用網址:http://vision2025.nccu.edu.tw/blog/?p=551#more-551



石計生表示真實度(資料量)、資料輸入(高度與外觀的修補)以及功能性(如做為模擬或分析工具)為建構虛擬都市的三項重點。


  「願景2025:打造台灣產業未來力」計畫8日邀請政大社會研究所畢業校友、現任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石計生假社科院五樓國際會議廳舉行了一場名為「談地理資訊系統在文化創意產業上之應用」的講座,環境掃描分項計畫主持人陳小紅、政大社會研究所師生與未來力實驗室全體成員皆出席了該場活動,石計生以幽默風趣的演說方式將枯燥的題目輕鬆呈現,全場笑聲不斷,氣氛十分熱烈。


  石計生表示,空間時代來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的應用也愈趨多元,從最初單純地將一套紙上地圖轉變成數位化地圖,到現今可以和多種軟體(如Google Earth、GSP、多媒體、SketchUp、SPSS、GeoDa等等)結合,GIS在商業與學術上的用途日新月異,發展快速。


  由於Google- Earth的衛星影像經常出錯(如3D建築位置偏離或在空中飄浮),加上拼接不同時期的影像以及影像久未更新等等缺點,石計生提出將Google-Earth與GIS結合的想法,此外,石計生也提到社會地理資訊系統(SocGIS)的概念,指出SocGIS為一種將地理資訊系統繪製以及數位化創新社會功能應用至以人為中心之人文社會科學的範疇,同時表示地理資訊系統已發展成為地理資訊科學,為一具備整合各種軟體與知識的共同操作平台。


  談到再現,石計生認為從社會空間來看,再現應是彰顯人在空間中的行為詮釋,可以是對GIS社會空間統計結果的解釋,亦可以是設身處地進行空間化意義建構能力,「具體而言,就是一種說故事的能力」,石計生說。


  在大略講解過GIS的應用以及空間自相關圖、熱點圖以及數位動態圖等表達方式後,石計生開始介紹文化創意產業與地理資訊科學的結合。「文化創意產業,是將心智變成具有附加價值的生產力」,石計生表示在資訊革命(1960年代)後,心智成為一種生產力,2002年,行政院在《挑戰2008:六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書》中正式提出文化創意產業一詞,將之定義為「一種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緊接著於2009年5月提出「創意台灣」的構想,規畫在四年內投入300億元發展音樂與電影等產業,文創產業逐漸受到各界重視。


  「數位典藏城市」將城市當成一種數位典藏的客體來蒐集,同時涉及數位、資訊和保存的概念,面對的是空間與空間中人的記憶與活動,充滿多元化與差異化,為文化創意產業與地理資訊科學結合的典型,石計生以日本的「虛擬京都」(Virtual Kyoto)為例,指出該計畫的目的在於重建並視覺化京都不同時期的多樣景觀,「虛擬京都藉由最新3D GIS/虛擬實境技術所創造出的4D GIS虛擬時空, 配合各種歷史地圖和資料,將京都不同時期的面貌呈現出來」,石計生認為「虛擬京都」可作為一個基礎平台,做為未來規畫京都的重要依據。


  接著石計生從媒介迴路談流行音樂的創意人文,指出電影院(戲院)、歌集(本)、雜誌、唱片、廣播電台、歌舞廳等為媒介迴路之傳播因素,涉及到位置與 空間的互動性,石計生並與大家分享其以寶島歌后紀露霞為主角,以GIS技術製作出記錄CD的過程,表示這是他做過最有趣也最有意義的研究之一。


  「地理資訊系統在文化創意產業上因其科技與創新的能力,扮演著重要的推手角色」,石計生表示,文創產業的創新與否,地理資訊系統占了一個關鍵的位置。


  環境掃描分項計畫主持人陳小紅鼓勵在場的未來力實驗室同仁與同學吸收消化新知,將學習到的東西內化,利用年輕無限的本錢用心生活,細心體驗,在未來的世界舞台上即能有發光發熱的機會。



環境掃描分項計畫主持人陳小紅鼓勵大家多吸收新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