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隱喻與聯想:傅柯《主體解釋學》 閱讀筆記I

傅柯《主體解釋學》 (L’Herme’neutique du Sujet) 閱讀筆記

◎石計生

關心自己 epimeleia heautou 與認識自己 gnôthi seauton

*傅柯陀螺隱喻(p.221):拯救暫時被我稱為一種中心、一種核心(central nucleus),也許是一套意象(set of images)。必須關注自身,即必須從周遭事物轉向自身。我們必須從一切有著吸引我們注意力,激發我們熱情,又不是我們自己的危險的東西轉向自己。必須從它們那裡轉向自己。

…朝向自己的環形意象…如費斯蒂耶爾(A. J. Festugière) 所研究的陀螺意象(the image of spinning top)…陀螺就是某個朝自身旋轉的東西,但是它向自身轉就像我們不必向我們自身轉一樣。因為陀螺,它是什麼呢?陀螺就是外在運動的沖擊和激發下向自身轉的東西。另一方面,陀螺通過自轉,不斷地在不同的地方上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以及作為其周遭的不同要素。最後,如果陀螺看上去是靜止的,其實,它總是在動的。

然而,相對於陀螺這一運動,智慧則不要讓自己因外在運動的刺激或沖擊而發生不由自主的運動,相反,必須在自身的中心尋找立身之處,人相對於這點是不動的。人必須面向自身,面向自身的中心,並在自身的中心,確立起自己的目標。而人必須完成的運動必須回歸至這一自身的中心,以便最終在此寂然不動(Now, in contrast with this movement of the top, wisdom consists, rather, in never allowing ourselves to be induced to make an involuntary movement at the behest of or through the instigation of an external impulse. Rather, we must seek the point to which we will remain immobile. It is towards ourselves, towards the center of ourselves, in the center of ourselves, that we must fix our aim. And the movement we make must be to turn back to this center of ourselves in order to immobilize ourselves there, definitively. )

i.e., 傅柯說法平行於石計生《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2007)中圓現象閱讀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p.203-206

至少曾經有一種思考方式,非常接近這裡所說的「圓現象閱讀」,它被稱為「內與外的辯證」、「想像力現象學」、「圓的現象學」(Bachelard, 1957, 1960),它直接和道家的包含「有形之形」、「無形之形」無所不在的「圓宇宙」(李仲亮,1996)化生變化遙相呼應。

「圓」不是幾何學式分析,「圓」是能以「詩意象」(poetic image)—那「原初狀態的印記」、「電石火光的瞬間完成」、「幽微的情感」、「特有的騷動」—所引領的「主體流」所掌握稍縱即逝能達無人之境的極端狀態。「圓」的力量能翻轉「內」「外」之別,消化虛無持續千百年:

「當我們陷於存有之內,我們應不斷努力走出去;而當我們自外於存有時,我們又應該不斷努力走進它內部。這樣,就存有而言,所有的情況不過是迂迴反覆,循環不已,來來回回的迴圈,不過是一連串的旅居,是歌曲中無窮反覆的副歌。」巴什拉在《空間詩學》中說出這段話時,不正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了「莫比亞斯之環」嗎?

人的存在,被巴什拉稱為「螺旋型的存有」:「自己從外部選定了一個充分投射能量的軸心,其實卻不曾企及其軸心。人的存有是一種變動不居的存有,任何表達形式都抓不住它,在想像力的支配下,雖然某一種表達方式已經進駐,但它需要另一種方式的表達,存有必然需要另一種表達方式的存有。」

想像力是兩尾相互追逐對方尾巴的魚,且每一尾都包含了對方的魚卵而深受吸引。「然而在內部,不再有邊界!」(Bachelard, 1957) 馴服了的熱情,向心力大於離心力,看來在內部,不再有邊界,也沒了外邊,因為流動了的「主體流」相互包含/分離的緣故。這看來類似道家「太極」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力量,但是就符號學而言,作為一種能指(signifier),「陰」與「陽」顯然既具方向性也具厚度,同時包含的「正」與「反」、「內」與「外」的指涉部分。從抽象到現實,「陰」與「陽」成為具有多重所指(multiple signified)的力量,是明顯的羅蘭巴特(Barthes, 1999)所謂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有「一對多」(one on many)的符號關係。

「太極」的動態「陰」與「陽」,為何具有如此含攝多方指涉可能的力量?那是因為「道行之可成,物為之而然」(莊子,齊物論)的緣故。作為「主體流」的能夠進行圓現象閱讀之人,其「堅苦卓絕的修持到達了大道的境界與體驗,超越了語言的束縛」,才能知道「萬物的名稱不是它們本身帶來的,而是由於人類稱謂才有的。」(陳志濱注譯,1984: 59) 人類稱謂才有的名稱是「符號」,而符號的變化多端來自於命名者的主體境界高度

因此,這時「內」與「外」的界限只剩「幾何學」的形式意涵,是形而下的「器」行表現;而形而上的「道」 (Tao, Logos) 行,就是「圓現象閱讀」的方法,以「陰」與「陽」,超越「正」與「反」、「內」與「外」的形式束縛,而能「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使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故曰,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

「總是得不到彼此對立的原因來,這叫做大道的本源。掌握大道的本源,就像站在環形土地的當中,來應付周圍無窮的是非爭論。『是』中有是也有非,所以是不可窮盡;『非』中有非也有是,所以非也不可窮盡,所以說,只有用明白四達的胸襟,來應付彼此是非的困擾。」(陳志濱注譯,1984: 57)

從抽象到具體:不論是存有本身、身體地景、書寫的作品、社會變遷還是宇宙星辰的生滅等各式文本,「圓現象閱讀」掌握「陰」與「陽」的多重所指原理,能從「另一種方式表達」,不是「從外部選定了一個充分投射能量的軸心」,而是站在環形土地的當中,來應付周圍的無窮變化。這個「站立」既虛且實,一切最後均將轉化為可在可不在的「印象」(image):

在場的印象是屬於「視覺形式」 (visual form)的,不在場的印象則是屬於「記憶」的,無論如何它們都是「靜止辯證法」 (dialectics at a standstill)的:「既不是將過去投射其光芒至現在,也不是將現在迴光反照至過去;而印象是,在當下聚合曾經的剎那所構成的一種配置。換言之,印象是靜止辯證法。」「因為現在之於過去的關係純粹是時間上的,而曾經發生的過去之於現在則是辯證的:本質上不是時間而是形象的。只有辯證印象是真正歷史的—亦即,並非陳舊的—印象。印象之被閱讀—就是說,在當下被認知到的印象—具有所有可被發現的解讀中的關鍵時刻的最深印記。」(Benjamin, 1989: 463)

「在當下被認知到的印象」就是「圓現象閱讀」的「環中」位置,有著遊走於現實與超現實的能量。「圓現象閱讀」作為辯證印象(Dialectic Image),是當下與既往的交會。過去的意義是被現在的特殊配置形式所決定。辯證印象經由現在疊縮了過去,瞬間捕捉了歷史的物質展現,將記憶形象化,印象空間的行走紀錄,以一種「非意願式記憶」(involuntary memory),那涉及對於被遺忘的逝去時光的救贖,讓聲音回到沈默,讓無言自己說話完成「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的方法。

把萬事萬物視為「文本」,我們所說的「圓現象閱讀」在「當下印象」中掌握「陰」與「陽」,超越「正」與「反」、「內」與「外」的對立束縛,萬物沒有絕對的生成,也沒有絕對的毀滅,「圓現象閱讀」的「主體流」因此展示了「莫若以明」的澄清韻,而「認識當下就是覺醒的時光。」(Benjamin, 1989) 這「靜止辯證」的覺醒,仍然說不盡關於「不可說」的沈思:

「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莊子,齊物論)

「通達無礙,就能得到玄妙之味,如果真獲得玄妙就接近大道了。這種玄妙之味達到了頂點,就像日近中天,無可復加,就要停止了。停止之後卻不知道何以如此,這就叫做大道了。」(陳志濱注譯,1984: 61)

對萬事萬物的「文本」解讀,「停止之後卻不知道何以如此」的大道,是「圓現象閱讀」無窮無盡的「莫比亞斯之環」的出發點與原點,循環不已,直到忘記閱讀這件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