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行歌的南洋流傳3
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和檳城,如果我們要問台灣流行歌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歌種是什麼?出乎學界行家的理解,答案是校園民歌。之所以吃驚,是因為我本身作為民歌世代的五年級生,年少時是以立志當校園民歌手而長大的。當年蝸居在高雄老家的頂樓加蓋的木製違章裡埋首苦讀大專聯考,小小收音機中廣流行音樂網民歌為伴,聽二哥和女朋友寫歌投稿羨慕崇拜不已。但這70末到80間的青春記憶,在後來劇烈變動的台灣社會中迄今,台灣校園民歌沒落早成為憑弔、懷舊的對象。
去年夏天我第一次到南洋,在新加坡認識太平紳士黃延輝先生,那時的研究標的是1972-82的海燕歌劇院,卻在離開前意外發現歷史之外,校園民歌才是受歡迎的歌種。那時延輝兄說我錯過了請殷正洋到新加坡主持的新謡民歌比賽的時間。那時我帶著狐疑在檳城短暫停留後轉往吉隆坡學術演講時,經由鄭錦華、黃喜光的引介,對檳城的喬治城的美留下深刻印象。而我在吉隆坡的演講主持人周金亮,我後來才知道這位溫文儒雅的先生具有馬來西亞民謡的開拓者的地位,迄今仍非常活躍於南京、上海和新馬一帶。80年代他所開啓的激盪工作坊承接台灣校園民歌的影響在地化後,為檳城的黃喜光作為關鍵人物的北工站繼續發展至今日,方興未艾。
這個馬來西亞校園民歌的生氣勃勃狀態,我今年一月在檳城理科大學北工站遊子吟演講時是見識到了。前段的民歌彈唱、「小精靈」合唱團童謡化民歌演出,理科大學的新、老和爛遊子年輕人共聚一堂,和滿座的通過台、馬民歌交織創新,創造了一個具體歷史深度又創新的流行音樂格局,我深深為之動容。檳城北工站遊子吟的靈魂人物包括光明日報的黃喜光的組織、企業家「貓王」梁傑權的贊助、與長期支持的鄭錦華先生等形成了一個鐵三角,在馬來政府的壓制華人社會:華語流行歌的演出必須送審、翻譯為馬來文等族群不平等關係下,團結一致,檳城、吉隆坡成為港台南洋最重要中華文化傳承的域土。文化的連結在,民歌不死,永遠再生。
2019.1.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