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堂之路:馬克思、古巴與外一章

通往天堂之路:馬克思、古巴與外一章


 ◎ 石計生


1. 闊別相遇 


那是蟬鳴滿天的午後,在我的大學時代,戒嚴下的臺北,有次一個虔誠信仰耶穌基督的同學,看到我在振興草坪旁倚樹閱讀馬克思,非常不悅地對我說:「天堂與地獄的國是誓不兩立的,你還是脫離共產的地獄,來加入主的天堂吧!」這兩天時常想起這一段塵封已久的記憶。為何那位當時想拉我入教會未遂的同學會這麼激動?現在想起來,一是她宗教生命體驗的靈光的傳播熱情,二是其所受的國民政府教育中詆毀馬克思的刻板印象所致。而往事浮現,現在想起來,也應和受北京書店之托,寫關於簡體版《敲打天堂的門。古巴》的書評有關,而恰好我的新書《馬克思學:經濟先行的社會典範論》也剛好於二00九年出版。於是,於溽暑參天視野偶而蝶舞的研究室窗內振臂疾書:馬克思與古巴闊別相遇。


馬克思與古巴,天堂的國度如何在人間實現?為何想要解決資本主義之惡的馬克思的理論會被視為不是天堂反而是通往地獄之路?而古巴,目前地球上少數倖存的實行社會主義國度,為何會被冠以「敲打天堂之門」的書名呢?


敲打天堂之門之前必先找到從人間通往天堂之路。大約是十幾二十年前蘇聯東歐解體時,人們認為資本主義是天堂,社會主義是地獄。到了今天,發生全球金融海嘯後,這個論斷就又不是那麼確定了。似乎資本主義成了地獄,社會主義好像又可能是天堂。


歷史中,從人間通往天堂之路看來分歧,而天堂本身又似乎是個流動地、模糊的、相對存在的地方。


差不多是我們這時代的人,去懷想下一個世紀的時候了。


2. 自己的掘墳人 


為什麼馬克思說「資本主義是自己的掘墳人?」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利潤的剝削公式」;其二是經濟危機的「長波」。


話說十九世紀末,一個流亡於英國倫敦的理想者卡爾·馬克思(Karl Marx),以他敏銳觀察與思辨的能力,知道人類將面臨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為累積資本、追求利潤而剝削人類勞動力,將人陷入嚴重貧富差距的日子將要來臨。埋首于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的8AA座位,他的傾向政治經濟學的嚴密思考,那時寫了一本討論這本書的著作本身也可以蓋一個圖書館的《資本論》,好像是聖經密碼,馬克思寫了一條仿若聖喻的「利潤的剝削公式」:r=(1-k)×er等於利潤率(淨利/總資本)k等於資本有機構成(固定資本/工資),而e等於剝削率(淨利/工資)。馬克思認為利潤率的提高是資本家唯一關心的事情,所以,要減少工資支出,而增加機器設備投資,並希望淨利增加,則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剝削率增加的情況下,根據上述數學等式簡單運算,則長期而言利潤率必然下降。


上述關鍵在於資本主義的普遍心態就是認錢不認人,一切都是為了追求金錢,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資本家,白話裏所謂的老闆,頭家。追求的是能夠流動迴圈,累積資本的金錢,馬克思稱之為「利潤」,所以就是儘量壓低勞動者的工資。長期而言,利潤率是下降的,當無利可圖時,資本主義就自己掘了個墳墓埋葬了自己,這個時代的社會制度就可能結束了。


3. 預言危機長波 


或者,還要加上經濟危機的「長波」觀點看得更清楚。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這時代的人往回看上個時代,現實世界經歷太多的分合,重大事件如兩次世界大戰(1914-18; 1939-45)、法西斯與社會主義崛起、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1960年代學生運動反戰反權威、1970年代後網路社會崛起、1980年代中國經濟改革、1990年後的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社會主義國家崩解等。


想要解決資本主義之惡的馬克思理論會被視為通往地獄之路,主要就是1990年後實行社會主義的蘇聯與東歐等國家崩解。被認為共產是不可行的,而《資本論》紛紛被丟到垃圾桶。


但馬克思學裏的經濟長波論點看出,上述的長期而言,利潤率是下降的資本主義自我掘墳,不僅僅是一國經濟之內的問題,而且還是整個地球之事,具有連鎖反應的效果。因為壟斷資本、資訊技術革命、網路化連結、世界市場、利潤率下降的兩極化、戰爭、國際競爭與全球化,經濟危機的長期累積造成螺旋前進的趨勢,則


每隔六十至九十年左右,會出現一次經濟大蕭條的長波。仿若滔天巨浪,淹沒土地上所有,哀鴻遍野而無能為力。


 4. 真的來了 


二十一世紀現實世界裏,馬克思預言的危機真的發生了。


因為次級房貸操作失控所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機發生了。2008914美國華爾街的龍頭雷曼兄弟與美林證券宣佈破產,之後仿若滔天巨浪,淹沒土地上所有終於,20089月開始全球股市大崩盤持續迄今,哀鴻遍野禍及各國,銀行公司甚至國家倒閉無數人失業流離失所。


[#M_ more.. | less.. |

首當其衝的資本主義大本營美國民眾發出不滿怒吼:大銀行們先是主張資本主義式的放任型擴張,現在出了事情要求美國政府以社會主義的方式掏國庫的錢救大銀行的資本家們,民眾卻失業,信用破產與失去房子。


2009413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權威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演說:如果各國政府目前的做法依然不變,甚至認為金融海嘯已經近尾聲,那麼很快史上最慘烈的大蕭條即將來襲,因為不管股市反彈與否、資料降幅縮小與否、銀行業打消狀況好壞,整體世界經濟下墜中並且工作數量持續下墜是不可扭轉的既定事實,三零年代大蕭條也是先有一段看似好轉期後續第二波的主海嘯卻突然來襲,就算在最佳狀態的假設成立;真的觸底也會陷入日本失落十年重演,到了底部後就從此盤整再也沒有爬起來,而現在與未來的世界情勢卻比當年日本面對的嚴重十倍。


突然,大家又想起了一個人,馬克思。《資本論》據說又成為華爾街新貴與各國元首必讀的經典。從九零年代的垃圾桶二十一世紀又回到書架。精裝本。聖經道林紙。令人嘖嘖稱奇的預言。


5. 在危機之外的國度 


在這波世界金融危機裏,只有一個國家置身事外,那就是古巴。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度。


1959年,革命家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和他著名的戰友更享有世界聲譽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以「建立古巴人的古巴」為口號,成立武裝革命組織七二六運動,反對巴蒂斯塔(General Rubén Fulgencio Batista y Zaldívar)的獨裁統治,建立了古巴共和國。在卡斯楚帶領下,古巴開始左傾,1960年以經濟改革為名,推行國有化,沒收美國人資產。1961年,古巴宣佈為社會主義國家迄今。


19762月古巴頒佈了它的憲法,在全民投票中95%以上16歲以上的居民接受社會主義作為古巴的制度,古巴共產黨為唯一合法政黨,「決定在國內唯一永遠不能出讓的權利是「允許反革命重新組織起來反對祖國」。


因此,從我們所處的資本主義世界來看,古巴是反美的、獨裁的、社會主義的、孤立的。1991年蘇聯解體後不再有援助,它應該是貧窮的印象。全球金融危機古巴能置身事外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在全球化的連帶之中,況且從馬克思學來看,美國華爾街崩盤,正是意料中事。但這純粹是理論上的猜測,究竟在今日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古巴其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呢?


20093月在臺灣繁體字版的《敲打天堂的門。古巴》書裏描述的紀錄,恰好提供給我們瞭解那裏到底發生什麼事。


6. 是需要而非需求 


我記得1985年讀台大經濟系,于吳忠教授門下學習時,老師在研究室討論時最令我困惑的概念之一,就是為何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滿足的是需要(need)而不是需求(demand)。我記得吳老師的回答是:


「相對於供給,『需求』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建立在主流經濟學的『人類欲望是無窮的,資源是有限的基礎』上發展出來,所以供需線構成的市場機能為價格與數量所規定,人類的需求因此是以商品的購買為動力因的欲望滿足;而馬克思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平均化思維下的產物,為了社會客觀價值而非個人主觀邊際效用,需要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規定的以滿足食衣住行的基本需要的生活概念。」


簡單地說,需求是為滿足欲望,有人提供,只要付得起,有錢就可以去買你所要的東西,不用去想其他的事情;而需要是為了社會裏所有的人的平等,讓社會資源更平均分配,個人食衣住行有基本滿足就可以了,樂天知命。


我當時以很狐疑的眼光看著老師,怎麼可能?


人如何只滿足基本需要而仍然快樂呢?人如何只滿足基本需要而不追求更多呢?這就好像說,如果能力所及,吃過小美霜淇淋,怎麼可能不吃Häagen-Dazs霜淇淋呢?人若起了追求更多之心如何在社會主義裏生活呢?


吳老師當時微笑以對。「或許是因為觀念改變了」,我猜。


7. 天堂的門怎麼敲打


或許是在社會主義的沒有私有房屋財產權,與其他共產的制度下,因為觀念改變了,主動或者因為制度下造成不得不的滿足的是需要而不是需求驅使下,古巴人,這藝術與浪漫奇特的混種,只滿足基本需要而仍然快樂。這是我讀《敲打天堂的門。古巴》的第一印象。作者,兩個香港女子美玲與芳子,在書裏運用陰性書寫特有的溫柔魅力這樣描述著古巴的風俗人情與食住行穿:


生態農耕


「古巴的經驗,簡言之是從現代大規模機械密集,使用大量化學農藥肥料的單一經濟作物耕種模式,改成小農合作社,人和動物密集,使用生物有機農業肥料,種植多元化作物,綜合改善土壤品質的生態農耕。」


城市農夫


「在哈瓦那到處都是。住處轉角就有一座,十來平方公尺的泥地上,一行行用小石頭堆起整整齊齊的菜圃:高腳白菜、菠菜、蔥…旁邊是小小的銷售亭。每天,菜圃裏的新鮮蔬菜就在這裏出售,名副其實就是左鄰右舍的菜籃子。」




「而所謂美味,就不外乎有肉或海鮮,有海鮮的蔬菜沙拉,有不同的甜品,以及有鮮果汁有土產啤酒和可樂等選擇。就那麼一道全餐,經巧手廚師炮製,用料高檔一點,好吃一點,只因為平常做不到,買不到,捨不得買,或是壓根兒買不起,就令通常自尊心極強的古巴人也得放下身段。」


「我抵擋不了這個誘惑,我愛草莓雪糕。這是古巴最好的產品之一,但不久他們會把它出口,只給我們留下水和糖。」古巴電影《草莓與巧克力》有這樣一場精彩對白。


「人們手裏拿著自備的塑膠袋,翹首瞪著櫃檯上那塊黃澄澄的奶油,希望不會還沒排到自己就賣個精光。等待,排隊,等待…這是古巴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像其他發達國家,古巴現在也開始要面對肥胖的問題。談起這個現象,古巴朋友總是異口同聲說:是過甜,過量澱粉質,過份油炸的豬皮,馬鈴薯和番薯惹的禍。白糖甜,白麵包便宜,炸豬皮又香又飽肚…生活困乏,會多一絲美好溫暖和感覺:苦日子,會活得愉快一點。」




「古巴人無權買賣土地和房產,要住新房子,要等政府分配;想出租房子,要取得批准,每月還要向政府繳納高昂稅款。房屋的使用權可以轉給親人或其他需要照顧的人,但要獲得批准。古巴人既沒有房地產買賣也沒有租屋的自由市場,在此情況下,要有新屋,就要申請,要等,或者透過黑市交易。」


(難怪次級房貸引起的世界金融海嘯無法及於古巴,因為古巴根本沒有私有房屋。)


「要搬家嘛,人們發揮靈巧的民間智慧,用換屋的原始以物易物方法去完成。只是,找不到人跟你換屋,還是沒輒。換屋的市場很活躍,人們口耳相傳,跨區跨省轉轉流動。」




「在哈瓦那,行難;離開哈瓦那到其他城市去,更難。」


「古巴遠端交通工具奇缺,出遠門對很多古巴人來說,簡直是人生大事。火車票和遠端巴士票都非常短缺,一般在半個月前開售,但市內分銷點隻出售少數定量車票,大部分還是在火車站和巴士總站賣。在火車總站,本地人先要在一個視窗排隊拿號碼牌,然後查一下大堂公告,看幾經辛苦排隊的這個號碼牌哪一天叫號出售。如果人太多,有號碼牌也買不上。」


「古巴的公共交通工具,是『駱駝』大卡車與東歐巴士。因為不知道車子什麼時候來;因為不知道車內是否太擠,或等車的人太多,根本擠不上;因為不知道是否轉一個彎就有另一輛車…所以我選擇邊走邊等。有時就這樣走回家。」


「『駱駝』與巴士行走固定路線,無論路程多遠,車費一律四毛,每半小時到一小時一班。巴士站有時會有標示牌,有時什麼都沒有。但只要見到一群人或站或蹲或坐的人,就知道這是巴士站,車准會來,只要乖乖跟大夥兒一起等。他們知道毋須著急,也急不來。誤了時間,計畫完成不了,那就寬心迎接計畫以外的其他可能吧。看街,看人,聊天,或者索性改變計畫,古巴人在生活中練就無比耐性和創意,還有平常心。」


穿


「朋友朱麗亞說她鄰居一家一個月賺七百比索,三百比索就是花在各式各樣的美容衛生用品上,『這就是他們生活的第一優先。』每個月,洗澡用的香皂,洗衣服的香皂或洗衣粉和止汗液,總是排在古巴人購物清單上的頭三名。」


「只是,在古巴炙熱的太陽下,因為止汗膏,因為香水,因為香皂,哈瓦那路上飄來飄去的竟沒有一點血肉的鹹膩味。古巴人對儀容的要求,表現在體味上,也表現在法式衣著間。」


「二手衣服售賣點是古巴人的寶藏,那裏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名牌,有不同年代的流行服裝…君選擇。」


「一個穿著白襯衫粉紅低腰裙打扮斯文的中年女士走過來,靠下身,然後輕聲問我要錢,我一時不知如何回應,僵了半響。她馬上有點靦腆地轉身走開,這時我留意她腳上穿著一雙有點髒的鞋,手上那塑膠袋也是皺巴巴的她原來是靠撿破爛或行乞來補貼生活。如果不是那句話,我怎麼也想不到她的身份。」


8.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所推論的情況是這樣的:在十九世紀末他看到資本主義累積資本,追求利潤的方式,是建立在對於人進行勞動時的剩餘價值的剝削,具體基本以延長工作時間,壓低工資的手段進行。資本主義在地球一百年累積的財富,是人類過去幾千年的總和。而共產社會是在資本主義之後產生,


「在共產主義最高階段上,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後,在勞動已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泉源都充分湧流之後,——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即以價值律為操作的等價商品交換),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因此,以上所看到的古巴不是真正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反而是一個低度生產水準的前資本主義狀態的社會。


但那完美世界從未真正到來,所有過去的努力也都無法成功,社會主義的實踐只剩下這奇特的古巴,帶著為中國經濟改革前類似的排隊文化與分配資源生活的影子,同時又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拉丁文化樣貌。


9. 當然是音樂! 


古巴人,擁有拉丁人天生跳舞唱歌的本領,並且通過音樂來表達他們對於時政的諷刺與不滿,卻又是根深蒂固的社會主義情懷。《敲打天堂的門。古巴》書裏,在一個生活實際物資有限,傳媒不發達的國度,之所以能敲打天堂的門的原因,知足常樂的需要滿足外,恐怕就是書裏讓我們看到的這藝術與浪漫奇特的混種,表現出來的精神性。


音樂工廠的西爾維奧(Silvio Rodriquez)、新吟游歌手的韓柏托李奧(Humberto Reo)、賽根多歐瑪拉(Omara Portundo)等數不清的音樂家與歌手構成「古巴民族,由世界不同的民族組成,既有她的特殊性,也有她的多樣化。如頌樂(Son)、倫巴、康加、新吟遊、曼波、恰恰、Salsa con OrquestaBoleroRegaeton等等。」


「他說自己不愛貪圖利潤的市場,因為它是血腥的。因此,在二00七年,當他知道智利一場演唱會的主辦人收取昂貴的票價,一般人負擔不起時,他立刻取消演出。西爾維奧愛和平,愛那些讓他站起來,讓他成長的草根階層。」


西爾維奧說:「為什麼有些人說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自由的多?正是因為無論基於什麼原因,社會主義都有同樣的藉口去禁制某方面的自由。我是完完全全的社會主義者,但如果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能夠真心地說,我們比活在不同制度下的人更自由,我會更高興。這正是我們應該建立的社會主義。」


Timba止痛不治病。歌詞不是絕對重要的,「政治活在鼓樂中」。


「古巴人在Timba的歌詞與旋律中找到心靈的按摩師,聽到他們想要說的話。」


10. 外一章:準備好觀念改變 


「一個面向世界的電視臺『南方電視臺』(Telesur)。它的一個口號叫『我們的北方就是南方』,意指世界不再存在南北之別,徹底打破已發展與發展中的分野。」在《敲打天堂的門。古巴》書裏的脈絡,指的是卡斯楚的一個夢想,整合拉丁美洲的夢想。


這個時代談論馬克思,有點困難又不困難。「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在目前真實世界中無法施行,即使資本主義生產力已經高度發展,「集體財富的一切泉源都充分湧流」,你去超級市場看看那些堆積如山的各式令人垂涎的商品,馬克思想像的廢除國家與私有財產窒礙難行。卡斯楚的夢想最多是整合拉丁美洲,但這也無法達成,他統治的古巴是一種低度發展的假社會主義國度,卻巧妙地因為某些共產制度本身與人的因素在世界性金融危機中置身事外。但我們仍然觀察到,古巴人樂天知命卻還是喜歡資本主義的享受的一切。貪嗔癡。這是人性。這是馬克思理想的困難之處。人性。


馬克思理想的不困難之處,則是在於外在世界的變化的應對。但吊詭地不存在集體而是個人開始,在我們所生活的資本主義世界裏如何形成一種新的生活心理狀態?二十一世紀,當有天經濟大蕭條真的全面又來臨時,我們是否能從古巴的啟示,進行觀念的改變,滿足需要而非需求,渡過危機?


設想一種狀態:你身邊的親朋好友、認識與聽說的不認識的人等開始有三餐不濟或生活的困境,並且越來越嚴重,到了一種境地:全國的失業率達到25%,連續三年,根據過去經驗,經濟大蕭條就來臨了。怎麼辦?資本主義通往天堂之路是否就消失了?


外一章的思考是,觀念改變就有活路。不再只是陷入市場經濟的需求邏輯,在供給的魔力下,讓追逐價格與數量決定你的人生。要改變觀念,同時找尋另一種可能:需要。


我重複一遍:需要是為了社會裏所有的人的平等,讓社會資源更平均分配,個人食衣住行有基本滿足就可以了,樂天知命。炎炎夏日,吃不到Häagen-Dazs霜淇淋,吃小美霜淇淋也很好。吃不到霜淇淋,喝冰水也很好。喝不到冰水,喝白開水也很好。


有能力,還要聯合一些人共同生活,相互幫忙。沒飯吃?大家出一道食材,一起吃,沒有的出勞動力,煮飯,或洗碗。就有東西吃。其他日常生活的住行衣各方面,還可以發揮創意一起產出idea。這樣做,有沒有社會主義的影子?當然有,但是不是社會主義本身?也不全然。許多宗教團體都是這樣做。不必宗教意識,我們也可以為滿足需要而這樣做。


這時,就像上述的口號:『我們的北方就是南方』,意指世界不再存在南北之別,徹底打破已發展與發展中的分野。」我們也不用去區分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從我的新書《馬克思學:經濟先行的社會典範論》的理論延伸出來的這樣的書寫,通過《敲打天堂的門。古巴》的作者旅行文學式筆觸,讓被鐘錶時間所強調的效率所控制的資本主義下生活的人們,有了生活新的視角可能:


有能力,我們以具體行動去愛更多的人,有一個人因此過得更好,通往天堂之門就已經開啟。


(2009.7.22 於臺北外雙谿)

_M#]


開國忠烈的文化資產:十九世紀以來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潮


 開國忠烈的文化資產:十九世紀以來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潮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屈原/ 


 


石計生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以下為全文摘要)



忠烈祠作為開國忠烈的文化資產,其有形性在於建築本身的文化意象,其無形性則體現在其所供奉的為國犧牲的精神及其影響的歷史意義。就有形資產而言,顧名思義,忠烈祠基本上是祠廟的一種,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忠臣烈士的獨立建築物,祠名「忠烈」、「忠魂」等。台灣現存多為國民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目的是為了「消除日本國家神道信仰痕跡」,原日治時期神社逐一改為忠烈祠,不少建物今日仍有神社遺跡,亦即,除了專門為供奉忠臣烈士而興建的祠廟外,亦有些是以其他建築改建而成,如桃園忠烈祠的神社構造,蔡錦堂
(2004)
曾以「國殤聖域」來針對忠烈祠建立的歷史沿革進行研究,這些看法基本上有助於我們理解忠烈祠的有形資產的歷史與文化批評上的意涵。



但忠烈祠的無形資產部份,我們則可以看到表面上是由於儒家提倡忠、義等品德,興建忠烈祠除紀念和奉祀殉國忠臣烈士外,還有著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事實上如蔡榮任
(2001)指出,忠烈祠是屬於國家權力技術運作下的象徵性建築,其道德教化背後有其日本殖民政權與國民政府等權力運作的痕跡。更何況就忠烈祠所供奉的英靈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幾種奉祀包括中華民國建國以來各階段國內外戰爭的犧牲將士,黃花崗起義、中華民國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勦匪、討逆、抗戰及戡亂各階段的烈士團體;也奉祀台灣地區的烈士,例如鄭成功、台灣民主國、武裝及非武裝的抗日志士;另中華民國在台灣,海峽戰爭的烈士,當然也包括各縣市籍烈士在各縣市忠烈祠奉祀。這些各種保家衛國的「忠烈」、「忠魂」的精神,因為思潮的影響差異,我們將指出,諸英靈所保家衛國的「國」其實不同。因此,「儒家」並不能涵蓋忠烈祠的內容,而是受到更為多元的,複雜甚至相互矛盾的思潮所驅動慷慨犧牲、從容就義,但卻被拼貼於「忠烈祠」這樣的建築之中。在今日連「中華民國」作為一個國家符號也被質疑,無法完全被認同的台灣現實,本文的目的乃在探究忠烈祠中的英靈看來「差異化」甚至「荒謬性」的並列,其背後的十九世紀以降的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潮與當代意涵。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時代我們的大詩人屈原在《楚辭‧國殤》的詩中這樣追悼著於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德行高超,有功於國,有德於民,死則祀之」的靈魂。儘管本文從歷史剖析而言,在戰爭中犧牲的靈魂是基於不同的思潮驅動,這些思潮如社會主義,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等甚至可能是對立的,矛盾地結合的,但這些都無損於這裡我們所論述的台灣忠烈祠中的各類為「國」效忠的英靈的偉大。本文一開始曾指出這多元的,複雜甚至相互矛盾的思潮所驅動慷慨犧牲、從容就義,但卻被拼貼於「忠烈祠」這樣的建築之中,這些「鬼雄」的差異性誠然很大,效忠的「國」可能不同,這特別是台灣歷史因多階段外力進入且長期有統獨之爭有關,以致台灣的歷史、文化詮釋多有歧義,中國/台灣陷入詮釋泥沼。忠烈衛國保家與歷史背景,如本文所論述的社會和民族主義等至今仍影響世界的思潮。雖然我們可以從權力向度的「解構」去分析忠烈祠與其奉祀的英靈意義,但本文認為應該回歸英靈本身的忠烈與勇敢的精神去思考其行動的啟示,其所信仰的思潮或許會過時,但其為大我犧牲的德行,將永垂不朽,為我們後世瞻仰者懷念。


 




























四月


26


(星期日)


09:30-10:10


明鄭忠烈的文化資產:


世界大航海時代和海洋台灣(翁佳音)


10:20-11:00


開國忠烈的文化資產:


十九世紀以來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潮(石計生)


11:20-12:00


台灣抗日忠烈的文化資產:


民族意識、鄉土意識及社會思想(陳政三)


 


午餐


14:00-14:40


桃園縣忠烈祠的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


中國古典建築工法、自然信仰和農業文化(東年)


 


14:50-15:30


集錦影片簡報各縣市忠烈祠現貌


15:50-16:50


忠烈祠文史、教育資源的戶外教學活用以及


擴編忠烈名單之座談(五位中小學校長)


地點


 


桃園市成功路三段200號桃園縣忠烈祠文化館



     


[#M_ more.. | less.. | 

桃園縣忠烈祠名單及事略


      桃園縣忠烈祠供奉忠烈有團體及個人兩種。


 


      忠烈團體


      有黃花崗起義、中華民國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勦匪、討逆、


      抗戰及戡亂各階段的烈士團體,以及陸軍清河七號演習等殉難軍民。


      個人忠烈


      毛廉中、王仰維、王啟榮、王發達、王耀廷、田建邦、白清哲、任平治、


      吳發棟、呂學春、李小玉、李四、李自生、李東山、李振海、李硯田、


      李劍光、周炳煊、林紫聰、林禮惠、林競新、保東祥、姜樹文、姚震方、


      柳正國、計策、師建國、徐茂章、徐振曉、郝海艇、馬瑞卿、崔華堂、


      張興安、陳書馨、陳桂房、傅長德、彭自成、黃春強、黃庭珍、黃鳳珍、


      楊廣善、楊鴻勳、路可元、廖運廣、臧韶光、劉以普、劉懷謙、魯利東、


      魯朝舉、魯開典、薛俊卿、謝玉生、謝敏澤、聶冠鑫、羅正文、羅德崇等


      烈士。


 


       另,桃園縣籍的個人忠烈,可以明確忠烈事蹟說明的有:


 


       被征台灣日軍起義抗日:


       19379月,台灣總督府第一次強徵的台灣兵,派往松滬戰役擔任槍砲


       彈藥的運補工作;這一批約四百五十名的台灣兵,主要從台南徵調。1938


       年,台灣總督府在台灣徵召一千名軍屬,到戰地栽培蔬菜,稱為「台灣


       農業義勇隊」,其後又徵召「台灣特設勞務奉公團」,派往菲律賓、新


       幾內亞等地;另又以海軍工員招徵召到海南島擔任警察的助手,但是在


       戰地不久,就編入海軍陸戰隊參加戰爭。19416月起,日本政府在台


       灣實施志願兵制;名為志願,卻仍有多數人受脅迫而加入。為了因應叢


       林作戰,日本政府另秘密徵調台灣各族原住民約八、九千人,組成「高


       砂義勇隊」,遠赴新幾內亞等蠻荒之地打游擊。


       被征台灣日軍起義抗日有邱創德、莊金敏、李庸、張新林、陳進添、游


       松壽、楊火樹、藍茂盛、羅濟信等烈士。


 


        海軍戰鬥殉職:


        台灣海峽因為國共分裂,常發生艦艇及小島的海面戰鬥,因此殉職的有


        林友郎、許應煥、陳文山、陳東容、陳德川、黃逢章等烈士。


 


        陸軍戰鬥殉職:


        前往金門或外島等前線,因戰鬥或砲戰殉職有莊武郎、許來旺、陳木和、


        陳官亮、傅進來、曾茂培、游象固、蔡添福、鄭文慶、謝清隆、鍾慶良。


 


        金門砲戰殉職:


        民國47823下午630分,中共福建沿海砲兵部隊,突然向


        金門猛烈砲擊,引起震驚全世界的「金門八二三砲戰」;砲戰持續44


        天,於105由中共宣佈停火一星期。


        共軍前後一共向金門全島濫射474910發砲彈;由於平均每平方公尺


        落彈4枚,全毀房屋2649間,半毀2397間。中華民國國軍,實施反砲


        82次射擊砲彈128千發,另在海、空戰中各以127131


        的損失重創中共機、艦。


        在金門八三砲戰以及其他海峽砲戰中殉職的有吳正雄、吳義湧、呂傳


        維、李和福、李總用、張文泉、陳金全、陳阿貴、陳信雄等烈士。


 


        空軍戰鬥殉職:邱現財、廖運琰烈士。


 


        敵後戰鬥或工作:卓乾坤、徐元稿、許萬順烈士。


 


        憲兵殉職:邵國仁。


 


        縣內義行殉職或罹難:陳朝熙、黃清輝、藍石城、吳金鈕、邱振城、張


        上院、黃成祥。


 


        桃園縣本籍以外的其他個人忠烈,大約可分為:


   


        台灣開拓:鄭成功烈士。


 


        台灣民主國:邱逢甲、劉永福烈士。


 


        北埔事件:


        北埔事件為190711月,發生於台灣新竹北埔的反日事件,領導人


    為蔡清琳。蔡清琳本為基層警員,後因理念不合離職。190711


    1114,領導群眾殺害北埔地區的日警與平民共57名。台灣總督


    府警方前往北埔支援日方警力,並就此事逮捕百餘人。


    經審判後,該事件的首從共有9人被台灣總督府判處死刑,有期徒刑


    或行政處分者則為97人。


  


        苗栗事件:


      19121913年間,台灣相繼發生羅福星事件、台南關帝廟事件、台中


    東勢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等五個抗日事件。日本政府將這五次


    事件鎮壓後,合併處理,稱為苗栗事件。苗栗有江亮能、傅清鳳、


    敬謝德香、羅福星烈士,東勢角有賴來烈士,林杞埔(南投)有劉乾


    烈士。


 


      大甲事件首腦羅臭頭,因仇日避居山中並結交同志。1914年攻擊大甲


    支廳,經8個日夜戰鬥羅軍敗退,戰亡及自殺10名,被捕100餘名。


    大甲事件有張火爐、羅臭頭烈士。


 


      西來庵武裝抗日事件:


      發生在1915夏天,日人稱西來庵事件,又稱吧哖事件。余清芳率約


    百名義士襲擊噍吧哖支廳下南庄派出所,後聚集千餘人踞虎頭山,準備


    襲擊噍吧哖支廳,遭遇日警大隊及正規軍夾擊,死傷慘烈。


    事後,被判死刑860名,有期徒刑453名。西來庵武裝抗日事件有余清


    芳、江定、呂清池、謝成、羅俊烈士。


   


      台灣文化協會:李明德、黃春生、潘盧、吳拱照、林幼春、蔣渭水烈士。


   


      農民組合吳久烈、吳盛連、林銳、林巃、邱天送、徐阿番、張茂良、


    莊垂郎、郭常、陳天麟、陳神助、陳結、陳德興、黃信國、黃雲漢、董


    抱、劉千烈、劉俊木、劉喜順、劉慶雲、劉雙鼎烈士。


   


      工會抗日:王細松烈士。


 


      台北工友協會:盧清潭、薛玉虎烈士。


 


      船員工會:劉纘周烈士。


 


      台灣勞働互助社:蔡秋宗烈士。


 


      上海、廈門台灣學生的反帝大同盟:


      1928年流亡上海的台灣左翼知識分子在上海成立上海青年反帝大同


    盟,提議由東方各弱小民族組成「東方被壓迫民族反帝同盟」。另於


    1931年在廈門成立廈門反帝同盟台灣分盟,同樣從事反帝國主義的鬥


    爭和宣傳。上海、廈門台灣學生的反帝大同盟有陳麗水、蔣文來、陳炳


    譽烈士以及董文霖、高水生、康續烈士。


 


      國民黨台灣黨部:陳哲生、翁俊明


  


      被征台籍日軍反正:吳清塗、林玉山、林庚泉、邱金元、邱垂木、邱顯


    結、黃安居、簡三日、羅乞烈。


 


      台灣黑色青年聯盟:


      1926年成立的左翼組織,是台灣日據時期少見的,主張無政府主義的


    左派組織;有周和成烈士。


 


      眾友會:


      1927年由臺中大甲人曾宗發起,以祕密結社抗日;最初以傳統父母會


    或武藝團體活動,招募下層民眾。眾友會與台灣中華會館及中國方面往


    來密切,1929年蔡淑悔自返台,開始募集資金並購置武器,祕密進行


    武裝革命的計畫;原訂1935年間起事,但19349月遭日警發現,台


    中與高雄兩州遭牽連會員共427人。眾友會有曾宗、楊馬、蔡雙加烈士。


 


      霧社事件:


      19301027,泰雅族賽德克霧社群6個部落,共約1200人分隊


    襲擊附近的警察分駐所十三處、警察分室、學校、郵政局、日本人官舍


    等。台灣總督府調派各地警察、軍隊和飛機進攻霧社。由於日軍使用化


    武毒氣進行鎮壓,嚴重違反海牙公約,引發國際,甚至於日本國會的強


    烈譴責,導致日本陸軍、拓殖、總理大臣辭職負責。霧社事件有花岡一


    郎(拉奇斯諾敏)、花岡二郎烈士;這兩位烈士是日本當局刻意培植


    的原住民精英,因此在日本人與泰雅同胞感受極大矛盾而自殺,但在他


    們的遺書中留有「蕃人公憤引發此一事件,因勞役過多」的話。


 


      抗日及反共:吉星文、章傑、趙家驤烈士。


 


      反共救國軍:


      民國38年,大陸淪陷後,國軍在大陳島整編江浙、閩粵東南沿海各路


    反共游擊部隊,名為反共救國軍;民國4411月,總部移往東引。


    民政府轉進台灣時,另有許多軍民轉進滇緬泰寮邊境,繼續對抗共軍,


    稱為雲南反共救國軍;民國50年,其中一部份續留在當地,其他撤回


    台灣開墾出今天的清境農場。


      反共救國軍有石炳麟、艾小文、李泰旺、李祿、李樹榮、邵有芝、南華


    禮、段小雙、張天佩、張文華、張正興、陳俊發、華寶德、趙雙泰、何


    德烈烈士。


 


      台灣海峽海戰及砲戰有吳曉民、李新安、劉世奎、歐陽儒新、謝煌烈士。


    反共敵後戰鬥或工作有喻金民、刁天文、王宇偉、呂善亭、李炎之、李


    國樑、李德全、李潭火、李蔭濤、孟恒昌、時修明、高蘭軒、康洛、


    雲亭、曹晉希、陳國盛、陳壽山、彭海秋、黃紹宗、楊國光、董春玉、


    詹生發、蒙寶葉、薛德高烈士。



_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