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調歌后靜婷訪談記


用戶插入圖片

訪問靜婷後(台北/國聯飯店,鍾道政攝2012.02.21)

用戶插入圖片

與靜婷及其黑膠唱片(2012.02.21)


2012年2月21日,在資深音樂文化人劉國煒先生的引薦與安排下,在靠近六O年代國語歌巨星靜婷即將於三月底開演唱會的國父紀念館不遠處的國聯飯店,展開對於她的深度訪談。本來是約下午三點,我和學生鍾道政提早半小時到了飯店。剛開完記者會的靜婷已經先上樓休息。我看到國煒兄就熱情與他打招呼,安心坐下來等待,並認識了一個真正的靜婷追星族:陳九菲。就先跟她聊了起來。在她的桌上擺了二三十張靜婷的蟲膠與黑膠唱片,每張都是我未曾看過的,真的大開眼界。陳九菲就細說著1979年她如何與也在座的華視歌星易蓉一起,在當時台北縣永和的中信歌廳後台,以一個粉絲虔誠的心情,到後台去請靜婷簽名,就這樣慢慢展開了她與靜婷近三十年的友誼:一起去新加坡馬來西亞逛街買唱片,到香港各地聽靜婷唱歌,有如家人般溫馨相隨。講到一半,剛好靜婷下樓,就加入了我們的閒聊。

靜婷平易近人,毫無巨星架子,說起國語來字正腔圓,就從1953年怎樣在香港小夜總會發跡談起。1934年出生於四川,她說其實身為國民政府高官之後,母親相當反對她接觸音樂,更不用說唱歌。但靜婷說她就是喜歡唱歌,雖然沒有受過正統音樂教育,但因為音感記譜天分極高,在現場可以即席演唱,奠定日後歌后基礎。十五歲隨哥哥到了香港。靜婷說是因為家庭經濟因素,才不得已去唱歌,當時本姓郭的她用母姓席,配上藝名靜婷,1953年灌錄第一首歌曲 未了情。還至東南亞星馬一帶巡迴演唱數月,獲得極大的迴響。但回到香港仍然鮮為人知,這時靜婷說話中帶著某種辛酸的感覺。隔年,幸好獲得香港百代唱片汪淑衛經理邀請,慧眼灌錄國語電影唱片水仙香與搖船曲等。後來在電懋與邵氏之間選擇加盟邵氏電影公司不,但不知為何不得當時主要作曲家姚敏喜歡,陷於沒歌唱狀態,鬱鬱不得志。而真正成為家喻戶曉的國語歌巨星,是1958年為黃梅調電影 江山美人中的林黛幕後代唱,開始紅遍香江,人們開始稱她為代唱歌后或黃梅調歌后。

我就和靜婷與她忠實粉絲陳九菲一起看著珍貴的蟲膠與黑膠唱片,看著江山美人精緻的唱片封面與製作,不禁想起我小時候十歲左右住在高雄林森二路老家的老唱機與唱片,其中一張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就問靜婷關於梁祝之事。她說那是1963年代唱主角樂蒂後在台灣引起大轟動,與另一主角凌波曾於1967年聯袂來台北,在南京東路與吉林路口的第一酒店演唱一個月,場場爆滿,深受歡迎。我趁機問靜婷對於台北印象怎樣?靜婷說:我很不喜歡交際應酬,到處走看,大部分時間都在飯店裡。至多是飯店老闆黃卓漢先生安排一些必須的達官貴人飯局。但有很多當時還不怎麼紅的歌星來看我,如鄧麗君,歐陽菲菲,張艾嘉和姚蘇蓉等。我記得當時鄧麗君還送我一張自己的照片,上面寫上鄧麗君三個字的名字,那照片之我一直留到現在。我真沒去台北什麼地方。我說:靜婷姐真是惜情之人。

這時陳九菲也加入說了些話。我就回到前面談1979年又來到永和中信歌廳唱歌的事情請教靜婷。靜婷也就和陳九菲與易蓉一起回憶起歌后和粉絲認識與渡過的種種溫馨時光。她很懷念那段永和唱歌的日子,唱了好幾個月,讓靜婷對於台灣的印象很好。我忽然問了她在香港時還和誰一起唱過歌。靜婷說和李香蘭唱過,我聽了覺得驚喜。就問她印象如何?靜婷說:

有次幫李香蘭和音,當時百代請了一些正統音樂的人來配合,李香蘭馬上變臉說不錄了。李香蘭不喜歡正統音樂的人。當時我和幾個非正統的人就留下來,繼續把歌錄完。當時當然李香蘭是大牌,大家都配合她。那她平時是怎樣的人呢?我問。靜婷說:李香蘭其實很樸素。錄歌時脂粉不施,臉油油的也不在乎。有時在香港街頭看到她走路,大家也認不出她是李香蘭,個子小小的,很自然的一個人。

靜婷也說了一些和周藍萍與姚莉的事情,多半是工作上的遭遇。我特別問了她唱歌的習慣。靜婷說:我喜歡第一次唱歌的感覺。什麼意思?就是不管我唱黃梅調電影幕後代唱或香港時代曲,都是被叫到現場連錄幾天當場完成。這種即席演出的感覺,是我唱歌最喜歡的方法,唱久就沒意思。李香蘭喜歡反覆揣摩其中意境與韻味,姚莉也是要唱幾遍,我是與她們不同。這時我心裡想起寶島歌后紀露霞,也是喜歡哼哼唱唱,未受正規教育,卻也同樣具有類演似唱天分,雖然互相不認識,卻在六O年代國語和台語歌壇各自發光發熱。

因為顧及靜婷中午剛開完記者會,原訂一小時的訪談已經談到幾乎兩個多小時,就拿著靜婷送我的早期歌唱的紀念專輯CD與她合照後告辭。靜婷也很有個性,委婉拒絕在我帶去的幾張台灣出版的靜婷黑膠唱片上簽名,原因是不在翻版(盜版)的唱片上簽名。我也覺得很好,雖然我說台灣在50-60年代沒有智慧財產權法律,當時翻版是一社會文化普遍現象。結束訪談時,學生道政也把陳九菲的唱片都做了攝影記錄,並答應也寄給陳九菲一份。

靜婷平易近人的風采一直到我們車行快回到士林時還縈繞我的腦海裡,也帶著我的記憶跌回那早已不知道哪裡去的十歲時聽梁祝的電唱機時代,與國中和姊姊在高雄戲院裡看藍與黑時,姊姊含淚出戲院的哼著癡癡的等的歌的日子,有如黑白蒙塵的照片,在訪談靜婷後,竟慢慢回復了色彩…(石計生後記,2012.02.22凌晨)


深奧的憂鬱:這時訪問國語歌王謝雷

深奧的憂鬱:這時訪問國語歌王謝雷

用戶插入圖片

這時訪問國語歌王謝雷(台北/西門町,維多利亞餐廳,2010.02.01)


這時訪問謝雷是在西門町的維多利亞餐廳,一個他常來吃最喜歡的香港堡仔飯的地方。進來的時候,感覺有點冷漠,我伸歡迎的手,終也是握住了我小時候的電視偶像之一的謝雷先生的手,心裡想著或許他是屬於慢熱型的訪談對象,或許今天就純吃飯,改天再說。在遲疑該怎樣稱呼他的同時,我就話不多地坐在他旁邊,從側面看著謝雷青春永駐的臉龐。點了菜,學生婉婷也準備好了錄音錄影,但還沒接收到我給她開始的眼神時,她也就靜靜在桌子對岸那裡等著,維多利亞港這邊的燈火仍晦暗不明。突然的靈光來自於更裡面某個電視台做飲食介紹的節目恰好也來錄影,強烈的探照燈下他們認得謝雷,親切喚他「謝大哥」!說等會兒要過來也訪問他,謝雷開始有點笑意地說好,整個訪談於是開始有決定性的轉折。或許,從更為深層的精神自我分析來看,我的來到其實並不是一如往昔穩定而快樂的,有點懶洋洋。因為再晚一點還要到台電大樓對面的星巴克討論舊約出埃及記,我被一段經文困惑住:「摩西說,耶和華這樣說:’約到半夜,我必出去巡行埃及遍地。凡在埃及地,從坐寶座的法老,直到磨子後的婢女,所有的長子,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都必死’」。耶和華宣告擊殺埃及人長子的這段落,引發我內在非常深奧的憂鬱,許久不曾有的關於人性與神學間的思考。罪與罰。對於無辜生命的有意毀滅。這是怎樣的神,他可以使一群人(摩西所領導的以色列人,自我)獲得利益卻要以犧牲另一群體(法老暴君所統治的埃及人,他者)為代價?我許久前曾於詩集中感受過的個人生命經驗裡的「完整的他者,是以不完整的自我為代價」,竟然在舊約裡異曲同工遇到。雖然保持笑容,但我深知內在是疑惑的。這疑惑,弔詭地,被一段非常世俗的電視美食訪談轉換,那把囂張變成一種公眾行為的製作完全瓦解了謝雷的衿持與我的許久不曾的憂鬱。

然後維多利亞港灣這岸的燈光就漸漸明亮了,邊等菜來時謝雷就開始自己說了起來,謝雷說話直來直往。我終於也找到稱呼方式跟著叫他「謝大哥」。我使了個眼神給學生,像出了埃及的摩西拋了木杖,瑪拉的苦水就變甜了,一切就像船的啟航般風和日麗地順利了。小時候印象中的謝雷因都唱國語歌都以為他是外省人,結果他是道道地地的台北大稻埕人。家就在台北圓環邊,家裡以青草藥理為業。謝雷從小不喜家傳事業,卻喜歡聽歌,唱歌。他最喜歡的是美空雲雀的歌,同時也是紀露霞老師的歌迷,也喜歡收音機裡的林英美,張淑美。男歌手最喜歡吳晉淮,不喜歡文夏。他並沒有受過音樂方面的訓練,完全是天生的歌手,他十幾歲時先到警察廣播電台參加歌唱比賽,名列前茅,獲得兩百元獎金。謝雷是一個害羞又懶散的人,後來廣播電台要他去錄唱片,竟然還是在路邊走路時聽到收音機說起自己的名字才去的,如果這樣也聽得到,那他在台灣流行歌壇的發光發熱必然是天意。麗歌唱片,海山唱片,台視等紛紛來找他,苦酒滿杯,傻瓜與野丫頭(與張琪對唱),多少柔情多少淚等膾炙人口的名曲。1962年群星會在台視開播,謝雷是第一批被主持人慎芝(當時最著名的詞曲創作者)敦請的歌手。他並且應該是台灣第一個發行國語黑膠唱片的男性歌手。相對於平常的積極,我的發問其實仍然算是稀少。謝雷說了很多。過了將近兩個小時,我才忽然想起兩個重要問題: 一個是關於台北城台灣流行音樂空間的問題,一個是國語歌曲與台灣歌謠的相互滲透性問題。謝雷一開始覺得60年代的台北歌壇國語和台語應是涇渭分明的,但是,在我的迂迴問問題(如舉李靜美的例子)後,謝雷終於把選擇性遺忘的最早曾經出過台語專輯和在大稻埕唱日語和台語歌的經驗重新想起,確實,大稻埕的金龍,迪斯角等歌廳是唱日,台語的,也同樣經歷宵夜場台上唱歌,台下拿武士刀對砍的情況。他也和李靜美一樣,在那個年代裡走唱著,看著台灣流行歌的空間,從歌廳,舞廳,到西餐廳,再到紅包場沒落轉變,不變的是謝雷已經連續唱了四十八年的長青之聲。

我坐在謝雷身邊,津津有味地聆聽他溫和有禮的娓娓道來,同時感受到他其實還很有活力的身體。這狀況其實是和紀露霞老師一樣的,因為持續不輟的音樂志業,唱歌登台,開班教唱,使得人本身因為音樂的音符感染與作用而年輕。這是音樂讓人超越年齡束縛的見證。電視群星會與廣播時代的距離並非想像中遙遠,他們可能是同一群人或來自同樣的選拔。如謝雷所述,提攜鄧麗君的深厚關係,和在某次正聲廣播電台的歌唱比賽中,第一名是謝雷,第三名是鄭日清(台灣歌謠著名歌手)。謝雷也幫紀露霞老師推薦出過一張有蘋果花曲目的台灣歌謠黑膠。這些都說明了流行音樂大雜燴不僅僅是媒介迴路的空間與硬體部分是關連的,連人的社會網絡也是,謝雷今天所說的相關人物:包括美空雲雀,紀露霞,林英美,鄭日清,張琪,鄧麗君,慎芝,甄妮等等即是。快要四點了。我與學生與謝雷先生道別,我隻身前往有老友高榮禧,廖乃賢在等待的「第四日閱讀圈」的出埃及記閱讀,心中一片光明。針對經文意義的辯論與屬於人的語言針鋒是必要的通往神的語言的道路,不通過殺戮,罪與罰,可不可以通過愛與包容?深奧的憂鬱為世俗的願望所化解,但我想我更愛的是面見屬於詩的友誼,我對我自己說,我已經遲了半小時的腳步,公館如此熟悉地十字路口,鑽進地下道不自覺地越走越快(石計生記,2010.02.01)。


兩岸社會與城市論壇:石計生教授音樂社會學論文摘要

「黃色歌曲」裡的文化中國分合:上海老歌,台灣歌謠與校園民歌

Yellow Music in Cultural China: Shanghai Old Song, Taiwan Pop Music and Campus Folk Song

 (初稿請勿引用) 

石計生*


中文摘要

本文跨越五十年,30年代的上海老歌、60年代的台灣歌謠到80年代的校園民歌,運用滾雪球深度訪談等方法,舉具體歌曲為例,探究被政治意識型態污名化為「黃色歌曲」的流行歌曲的兩岸間發展與流傳演變;揭櫫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現象,除了存在權力擁有者與音樂人的迂迴,調整統治設計或因應的「隱蔽知識」外,流行音樂與政治權力的關連,更存在著「道德經濟」,即雙方在強調生存倫理的道德內容所衍伸出來的對於流行音樂演出的互惠性判斷與選擇。流行音樂裡的「道德經濟」是隱蔽知識的社會道德思考與行動的延伸,首當其衝的就是對於所謂「黃色音樂」進行判斷,其中政治權力的態度是絕對道德化,而相反的音樂人則是傾向去道德化。


用戶插入圖片

文化中國混血歌:周璇至紀露霞

而60年代與80年代的差異在於,台灣歌謠裡的「文化中國」翻唱上海老歌的混血歌成分,相對於日本歌部份是比較少的,「日歌台唱」是真正混血歌的大宗,但隨著國民黨強化其北京話文化控制對台灣歌謠影響日趨顯著,演歌日趨式微,本文從空間繪圖詮釋與Andrew Jones 的「媒介迴路」觀點對話亦證明這現象,台灣媒介迴路的獨特性在於廣播電台的作用是先於唱片公司和電影的傳播;而80年代的台灣民歌因為國民政府的持續審查,導致民歌成為台灣認同矛盾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台灣人的弔詭象徵,但通過大陸歌手的翻唱,突破當時中國政府的綜合治理的「道德經濟」控制,大量流傳於民間,傳唱,終至全面解放。總的來說,從60年代國民政府在台灣壓制台灣歌謠,或80年代共產中國的防堵港台流行歌曲,人們卻棄「道德化」政治正確不顧,迂迴地選擇相信自己耳朵所透露的情感,「文化中國」的力量在日常生活的哼唱中表現一種超越分裂的「政治中國」的「合」的狀態,黎錦暉的「平民音樂」理想終於實現,聆聽流行音樂的兩岸人民通過自己的感覺直接成為理論家。

關鍵字: 黃色歌曲,文化中國,道德經濟,混血歌,翻唱。 

 *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GIS中心召集人。cstone@scu.edu.tw


兩岸社會與城市論壇:

◎ 時間:200956()下午12:40-5:10

◎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工綜館國際會議


兩岸社會與城市論壇:石計生教授音樂社會學論文摘要

「黃色歌曲」裡的文化中國分合:上海老歌,台灣歌謠與校園民歌

Yellow Music in Cultural China: Shanghai Old Song, Taiwan Pop Music and Campus Folk Song

 (初稿請勿引用) 

石計生*


中文摘要

本文跨越五十年,30年代的上海老歌、60年代的台灣歌謠到80年代的校園民歌,運用滾雪球深度訪談等方法,舉具體歌曲為例,探究被政治意識型態污名化為「黃色歌曲」的流行歌曲的兩岸間發展與流傳演變;揭櫫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現象,除了存在權力擁有者與音樂人的迂迴,調整統治設計或因應的「隱蔽知識」外,流行音樂與政治權力的關連,更存在著「道德經濟」,即雙方在強調生存倫理的道德內容所衍伸出來的對於流行音樂演出的互惠性判斷與選擇。流行音樂裡的「道德經濟」是隱蔽知識的社會道德思考與行動的延伸,首當其衝的就是對於所謂「黃色音樂」進行判斷,其中政治權力的態度是絕對道德化,而相反的音樂人則是傾向去道德化。


用戶插入圖片

文化中國混血歌:周璇至紀露霞

而60年代與80年代的差異在於,台灣歌謠裡的「文化中國」翻唱上海老歌的混血歌成分,相對於日本歌部份是比較少的,「日歌台唱」是真正混血歌的大宗,但隨著國民黨強化其北京話文化控制對台灣歌謠影響日趨顯著,演歌日趨式微,本文從空間繪圖詮釋與Andrew Jones 的「媒介迴路」觀點對話亦證明這現象,台灣媒介迴路的獨特性在於廣播電台的作用是先於唱片公司和電影的傳播;而80年代的台灣民歌因為國民政府的持續審查,導致民歌成為台灣認同矛盾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台灣人的弔詭象徵,但通過大陸歌手的翻唱,突破當時中國政府的綜合治理的「道德經濟」控制,大量流傳於民間,傳唱,終至全面解放。總的來說,從60年代國民政府在台灣壓制台灣歌謠,或80年代共產中國的防堵港台流行歌曲,人們卻棄「道德化」政治正確不顧,迂迴地選擇相信自己耳朵所透露的情感,「文化中國」的力量在日常生活的哼唱中表現一種超越分裂的「政治中國」的「合」的狀態,黎錦暉的「平民音樂」理想終於實現,聆聽流行音樂的兩岸人民通過自己的感覺直接成為理論家。

關鍵字: 黃色歌曲,文化中國,道德經濟,混血歌,翻唱。 

 *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GIS中心召集人。cstone@scu.edu.tw


兩岸社會與城市論壇:

◎ 時間:200956()下午12:40-5:10

◎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工綜館國際會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