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楊牧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010)

用戶插入圖片孤獨的幾何:楊牧詩的數學美學
楊牧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年9月24-26日

◎ 論文題目:
 孤獨的幾何:楊牧詩的數學美學
 
◎ 時間:2010年9月26日
◎ 發表人: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 主辦: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 
◎ 會議議程: http://tailit.nccu.edu.tw/app/news.php?Sn=144

                                                                                        摘要


從綴飲、授業與登涉等生活視角,以一種作者與研究對象來往的書寫方式出場,本文所提出的探索楊牧詩的「數學美學」,指的是通過數學中的幾何原理:點、線、面與空間之間的位相關係,穿透楊牧詩時有詰屈聱牙的文字表象,裸露其中的日常與哲學沈思美學奧義。葉珊作為楊牧的生命連體,其與常人更為接近的有血有肉追尋,被視為是造就楊牧孤獨的幾何詩學的必要構成;而楊牧經由王靖獻的學術閱讀,加深了他的輪廓,逐漸的抽象洞察,印象浮水印為詩,仍不忘回眸凝視葉珊的具象入世,受困迫的愛與熱情。兩者相互滲透,內容與形式互為動力,雖隨著生命史變化有所傾斜。

對於情感的完全依靠到完全抽離,是冷暖線條與點面的交織作用,它必然會達到某種美學空間的了悟,其中可有詩的抒情與敘事。楊牧詩「冷抒情」地由水平線逐漸向任意離心的線過渡的戲劇暗示還不是秘密的全部,因具象空間裡的鮮豔色彩終要飄浮在畫面的空白中。本文指出,楊牧數學美學所掌握的是等待詩回家的火候,多層次,複疊音的內面空間鍛鍊完成,不是螢火,月亮,而是成為自身是發光體的太陽,抽象超越一切,又成為具體的一切,印象疊合,滿溢著色彩的美術讓詩轉透明為秘密全部,以孤獨的幾何學。


關鍵字: 葉珊、楊牧、幾何、詩的內面空間、數學美學


石計生教授「兩岸江南之美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論文發表(2009)

以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人文社會研究室暨GIS中心召集人身份,石計生教授應邀至蘇州大學文學院參與「兩岸江南之美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並進行學術訪問交流。

主題: 回風流行:從台灣歌謠歌曲到上海老歌的媒介迴路初探
時間:2009年11月19日(四)
地點: 蘇州大學文學院 (蘇州獨墅湖校區高教區文景路) 地圖
苏州大学本部红楼会议中心201

摘要:基於過去對60年代台灣歌謠的研究,本文的目的乃進一步探究作為台灣歌謠「混血歌」來源之
一的30年代上海老歌,其媒介文化的空間意涵與影響。方法上結合質化研究與地理資訊系統(GIS),以
台灣歌謠的「寶島歌后」紀露霞(兼及歌王文夏、洪一峰)所演唱的歌曲為主體,釐析其「中歌台唱」
(曲調為上海老歌,以台語翻唱)曲目的音樂社會意義,經由文化製圖、詮釋比較發現 (1) 1960年代
台灣歌謠看安德魯‧瓊斯所說1930年代上海「黃色歌曲」的「媒介迴路」,實際流傳會因為流行音樂
本身的歷史發展,物質條件和區域差異而有不同;(2) 比較台北—上海,空間裡的音樂媒介迴路元素
分佈,會因政治權力作用和社會族群與階級的社會功能分化現象等因素相關和(3) 1930年代的東京—
台北—上海,是日本帝國主義疆域一個國度裡的三個城市,通過歌曲跨界流傳的考察,日治時期的
台灣,除了受到日本電影的影響之外,上海電影也深刻地影響台灣,這個都市之間的流行歌連結,
亦從1930年代延伸至1960年代的台灣歌謠時期。


台灣歌謠與空間:石計生教授文章發表

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國際會議廳,20091110-11日,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分項計畫—地理資訊應用推廣子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會議時間:2009年11月10日(二)~11日(三)

    ■會議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會議廳(台灣大學第二活動中心內)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http://www.meeting.com.tw/location.html

    ■會議資訊:http://aspa.teldap.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73&Itemid=234

    ■會議議程: http://aspa.teldap.tw/index.php?option=com_docman&task=doc_download&gid=365

    ■報名網址:http://aspa.teldap.tw/index.php?option=com_chronocontact&chronoformname=gis091110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09年10月31日止。

     2009年11月2日(一)於網站公告名單及序號。



用戶插入圖片

 

大台北地區台灣歌謠的「媒介迴路」空間考據

(1960-80)


石計生*  黃映翎**

摘要

本文運用地理資訊科學(GIScience),再現1960-80年間大台北地區(台北市西門町、大稻埕與台北縣三重埔等地)的傳播台灣歌謠的「媒介迴路」:包括歌廳、舞廳、電影院、劇院、廣播電台和唱片行工廠的空間分佈,探索音樂流傳與媒介興衰的城市社會意義。搭配針對紀露霞等對象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1)西門町、大稻埕和三重埔這個排序,不僅僅是其媒介迴路空間的歷史開發先後,同時也表示著其空間位置與當權的政治權力的近遠距離等所產生的音樂空間的族群語言分化過程;(2) 作為「媒介迴路」的大後方,台北縣三重的以台北橋為頂點、中央南北路為邊界的類似「三角洲」的密集娛樂區域,其空間聚集顯示仍深受台北市的流行拉力影響。而三重其唱片行工廠的聚集則與當時的一窩風風潮、工廠規模不大設置容易和簡化和集中的產出唱片流程有關;(3)台灣「媒介迴路」的獨特性在於三重埔與台北市的空間連帶與音樂性聚集,其中有居住遷徙的偶然成分,也有音樂家氛圍養成親和的必然成分。

關鍵字  地理資訊科學、媒介迴路、紀露霞、台灣歌謠、城市社會。

  

*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東吳大學人文社會研究室及GIS技術支援中心主任。

南京大學兼任副教授。

** 東吳大學社會學碩士,GIS技術支援中心專任研究助理。



97學年度教育部顧問室補助:石計生教授創新教學網站


用戶插入圖片

2008-9年教育部顧問室補助:石計生教授創新教學網站:文史數位地圖製作 http://class.gis.net.tw/



◎ 這是一幅流行音樂人李靜美的心靈地圖。當時台北的音樂空間很有語言族群區隔上的意義。以北門為界,以北的寧夏路圓環大稻埕一帶的歌廳夜總會之世界,如金龍、國聲和狄斯角等是屬於台語、日語的被認為較為粗俗,不安全的世界;而北門以南的中華路西門町一帶的夜總會歌廳如麗聲、華聲、新南陽等則屬於可以出唱片的治安較好的國語歌世界。當時藝人總有個夢,從大稻埕轉到西門町去唱歌。這空間的位移除了可以出唱片外,也象徵著身份地位的提高,離上電視主流媒體之路也不遠了。本課程授課老師石計生教授在訪談之際和李靜美女士共同手繪畫出了一張李靜美十七、八歲時(約1970年代)作為「跑碼頭藝人」時跑歌廳趕場的地圖,這是數位化的GIS典藏圖。 資料來源:石計生教授2008-9年國科會『台灣歌謠至民歌轉換之社會研究案』GIS繪圖。本圖疊合現今台北市街道、Google Earth地圖與日據時期的台北城的街町等地圖。地圖為東吳大學GIS技術支援中心所有。


1 ... 6 7 8 9 10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