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學/戲曲音樂空間:東吳SocGIS團隊艋舺詩社與軒社耆老訪談(2012.12.02)
詩文學/戲曲音樂空間:東吳SocGIS團隊艋舺詩社與軒社耆老訪談(2012.12.02)
後排右起:洪啟宗(詩社瀛社創始人洪以南孫),羅麗容(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SocGIS中心協同主持人),林正三(瀛社前理事長),楊文進(軒社義安社第二任社長),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SocGIS中心召集人), 朱清標(軒社崛江社耆老),
楊家成(楊文進之子),張錦雲(詩社龍山吟社社長),黃適上(西京文史藝術工作者)和陳翔羚(東吳大學中文系講師)(台北,艋舺仁濟院古蹟教室,2012.12.01)
滂沱飛翔:來到艋舺詩文學/戲曲音樂空間
石計生
(2012.12.01) 經由老友艋舺著名的文史工作者黃適上的悉心安排,大雨滂沱的這天,相當特別地,在艋舺悠久歷史的兩大文化支柱:詩文學的瀛社和宗教戲曲的軒社(其軒字台語發音接近煙字),最重要的耆老或社長均到齊,在艋舺的歷史古蹟仁濟院裡,由東吳社會GIS中心的我和羅麗容教授主持,展開這場難得的焦點訪談。一個大的思維是,詩社與軒社其實是兩大階級,前者靠近資產階級,以瀛社為例成員俱是日治時期台籍有社會實力人士 ,如政界(州協議員陳天來,陳朝駿),富豪紳商(基隆煤礦巨賈顏雲年,楊仲佐,畫家楊三郎父親)等。而軒社則較為接近平民階級,義安社創始人楊石頭是肉商,崛江社則更屬於窮的軒社,都是演出不拿錢的憨子弟,堅貞宗教信仰者。
軒社部分,我請現年88歲的楊文進老先生首先發言。他以艋舺腔台語夾雜日語詳細說明了義安社,是他父親楊石頭於1921年所創擔任第一任社長,彼時是西門市場內的肉商,當時的軒社服飾均從浙江寧波等地而來。楊文進本身則在日治時期長官公署任職,戰後就是經濟部商品管理局。義安社成立地點,是在今日廣州街129號,就是社長家。軒社與詩社其實都是一樣,沒有固定的地點,是隨著社長走。日治時祺義安社陣頭就已經十分有名,曾被邀請至日本平和博覽會,但因日人稱其陣頭范謝將軍為魔鬼乃予以拒絕,後改由當時齊名的義英社赴日演出。義安社,義英社和鳳音社都是寄附(依附)於艋舺青山宮成為特約北管子弟團,在驅逐瘟疫甚為靈驗的主神靈安尊王繞境出巡時,扮演重要角色。義安社歷史裡,楊文進也說曾經有分社,包括錦義安社和清義軒(以南管為主)。他特別強調了義安社並不對外演出北管,而是在青山宮出巡時的專職前導時才有北管子弟戲呈現,具備宗教神聖性。艋舺義安社也和大稻埕的共樂軒與靈安社有所往來,這說法與崛江社的朱清標耆老(77歲)有雷同之處。羅麗容教授不時也提出問題問在座耆老,獲得許多回應。
崛江社朱清標耆老說出一些重要的事情:首先是青山宮的繞境路線,日治時期他說路小卻好走,可以從青山宮早到北門又走到今日美國大使館繞一大圈再回來;國民政府後他說路比較大條,卻因為有很多紅綠燈反而不好走,走更久。二是崛江軒是窮軒社,不像義安社是西門市場內肉商有金錢來源,崛江社都是靠玻璃與肥皂工廠或地方贊助,才能有經費完成出巡。當時大家都是憨子弟,崛江朱清標與義安社楊文進都說,其實都沒拿錢一腔熱血為靈安尊王。三是崛江軒和義安軒的主要差別在於:義安社平常不演出,但崛江社平時有演歌仔戲,而請眾神拿熱鬧王爺出巡時則以北管子弟戲參與。這或許是因為崛江社比較窮的緣故。朱清標並且在訪談中站起來直接示範了一段請神的儀式,他說,現在繞境范謝將軍陣頭出巡的腳步很隨便,其實應該如此這般慎重,他用動作完成對歷史裡神聖性日漸消失的謂嘆。
詩社部分,瀛社作為目前尚存艋舺最早的詩社,林正三和洪啟宗先生都說了些重要的歷史與抒發。至於龍山吟社,前身是高山文社,是瀛社聯合社的一部份,張錦雲也闡述不少。明治42年,也就是1909年,瀛社由艋舺士子洪以南,謝汝銓等倡議成立,地點是在艋舺平樂遊園,日治時期住址是鼎新街五番部,鼎新街就是現在的西昌街,這旗亭在場討論的結果,應該是在今天的西昌街與貴陽街的交叉口附近。林正三說,瀛社基本上沒有固定會址,是跟著社長走,而且是十幾個社團的聯合社。聚會地點很多,主要是在餐廳,日治時期在平樂遊外,也在大稻埕的江山樓,春風得意樓,東薈芳, 蓬萊閣 ,永樂飯店, 三仙樓, 永樂市場邊的百合洋菜館,稻江大屯酒場等地聚會,這顯示艋舺與大稻埕比想像中更有來往。當然也在當時政界與仕紳商賈人士的豪宅聚會吟詩,資產階級的附庸風雅在所難免,如劉家花園, 板橋林家花園, 陳雕龍宅, 大龍峒王慶忠別墅, 楊仲佐網溪別園,洪以南逸園(今公保中心一帶),艋舺林子楨怡樓, 北投居士林許丙庭園, 吳昌才別墅宜樓, 楊文慶府, 王采甫宅, 大稻埕林凌霜宅,林博秋府, 大稻埕李少濤樓, 陳天來港町宅,下奎府町顏雲年別墅,瑞芳李建興宅等。其他如艋舺龍山寺, 俱樂部樓上,基隆高砂樓, 公會堂, 靈泉寺 , 桃園公會堂, 關西鄭家祠堂, 板橋大觀書社, 大世界旅館,林佛國文源茶行和公館寶藏寺(即今之寶藏巖)等地。這些地點洋洋灑灑,多半具體位置待考,百年以來瀛社活動遍布桃園以北各地,其台籍菁英連結影響可謂甚為巨大,值得更為深入研究。
我最後請黃適上進行綜合討論發言,他嫻熟地整合艋舺地方的詩社與軒社不清楚地方,並提出問題繼續追問在場耆老,獲得進一步的澄清。時間過得很快,三小時一下就過去了。我就和羅教授一起感謝在場人士發言並合照留念。我就和適上一起做了根本軒社與詩社的音樂和文學空間點位基本確認。並相約繼續針對細節未來個別追問今天的耆老。離開古蹟教室前,雖仍大雨滂沱,但我和跟隨辛苦照相記錄的助理們內心溫暖激動無比,帶著滂沱飛翔的心,在艋舺百年萬里天空,許願繼續記錄這台北最具人文深度的古老地塊。(2012.12.02石計生後記)
青山宮2012年12月3-5繞境路線